紅茴香根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拼音名】Hónɡ Huí Xiānɡ Gēn
【別名】紅毒茴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八角科植物紅茴香的根及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llicium henryi Diels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 洗淨, 曬乾用。 或切成小段, 曬至半幹, 剖開皮部, 去木部, 取根皮用, 曬乾。
【原形態】常綠灌木或小喬木, 高3-7m。 樹皮灰白色, 幼枝褐色。 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 近軸面有縱溝, 上部有不明顯的窄翅;葉片革質, 長披針形、倒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 長10-16cm, 寬2-4cm, 先端長漸尖, 基部楔形, 全緣, 邊緣稍反卷;上表面深綠色, 有光澤及透明油點, 下表面淡綠色。 花紅色, 腋生或近頂生, 單生或2-3朵集生;花梗長1-5cm;花被片10-14, 最大一片橢圓形或寬橢圓形, 長7-10mm, 寬5-8mm;雄蕊11-14,排成一輪;心皮7-8, 花柱鑽形, 長2.3-3.3mm。 聚合果徑1.5-3cm, (艸骨)(艸突)果7-8, 單一(艸骨)(艸突)果先端長尖, 略彎曲, 呈鳥喙狀。 種子扁卵形, 棕黃色, 平滑有光澤。 花期4-5月, 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00-2500m山地密林、疏林或山谷、溪邊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華東、中南及陝西、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 常不規則彎曲, 直徑通常2-3cm, 表面粗糙, 棕褐色, 具明顯的橫向裂紋和因幹縮所致的縱皺, 少數栓皮易剝落現出棕色皮部。 質堅硬, 不易折斷。 斷面淡棕色, 外圈紅棕色, 木質部占根的大部分, 並可見同心環(年輪)。 氣香, 味辛澀。
根皮呈不規則的塊片, 略捲曲, 厚1-2mm, 外表棕褐色, 具縱皺及少數橫向裂紋。 內表面紅棕色, 光滑, 有縱向紋理。 質堅脆, 斷面略整齊, 氣香、味辛澀。
【化學成份】
根皮中含有花旗松素(taxifolin)[1], 果實中含日本莽草素(anisatin), (亻為)日本莽草素(pseudoanisatin), 6-去氧(亻為)日本莽草素(6-deoxypseudoanisatin)[2], 揮發油0.24%[3]。
葉含揮發油0.126%[3]。
【藥理作用】
1.抑制脂氧化酶 根皮中含有花旗松素, 其含量達總黃酮的25%[1], 據體外試驗,
2.抗菌作用 花旗松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和傷寒桿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3]。
3.毒性 根皮提取物具有明顯的中摳興奮作用和外周毒草堿樣作用, 如使用不當或劑量過大常可致中毒, 患者開始出現噁心、嘔吐, 繼而出現嚴重呼吸困難, 發紺, 最後可驚厥致死[4-7]。
果實毒性較大, 不宜與八角茴香混用, 濃縮煎劑25g/kg給小鼠灌胃, 死亡數為10/10, 而相同劑量八角茴香給小鼠灌胃, 無一死亡[8]。 從果實中分得3個倍半萜內酯化物, 其中之一為毒性成分, 小鼠腹腔注射1.5mg/kg即引起驚厥而死亡[9]。
【炮製】洗淨, 稍浸, 取出俟潤透, 根斜切成片, 根皮斜切成絲, 曬乾即可。
【性味】辛;性溫;大毒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祛風除濕。 主跌打損傷;風寒濕痹;腰腿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根3-6g, 根皮1.5-4.5ga;或研末0.6-0.9g。 外用:適量, 研末調敷。
【注意】孕婦忌服;陰虛無瘀滯者慎用。
【各家論述】
1.《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行血祛瘀, 殺蟲。
2.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通經活血, 散瘀止痛。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