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白功效與作用
【藥 材 名】蔥白
【英 文 名】Fistular Onion Stalk
【拉 丁 名】Bulbus Allii Fistulosi
【別名】蔥莖白,蔥白頭,蔥,和事草,芤,菜伯,鹿胎,火蔥,四季蔥
【名稱考證】蔥莖白(《綱目》)、蔥白頭(《藥品化義》)。 蔥(《詩經》),又名:和事草(《清異錄》)、芤、菜伯、鹿胎(《綱目》)、火蔥(《草木便方》)、四季蔥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百合科植物
【藥用部位】蔥的鱗莖。 本植物的鬚根(蔥須)、葉(蔥葉)、花(蔥花)、種子(蔥實)、全株搗取之汁(蔥汁)亦供藥用。 【性味歸經】辛, 溫。 ①《素問》: “辛。 ” ②《別錄》: “平。 ”③張元素: “味辛而甘, 平。 ”④《本草蒙筌》: “味辛, 氣溫。 ”
入肺、胃經。 ①張元素: “入手太陰、足陽明經。 ”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 “入肺、胃、肝三經。 ”【功效分類】解表藥,辛溫解表藥
【功效主治】發表, 通陽, 解毒。 治傷寒寒熱頭痛, 陰寒腹痛, 蟲積內阻, 二便不通, 痢疾, 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5錢, 或煮酒。 外用:搗敷、炒熨、煎水洗或塞耳、鼻竅中。
【用藥忌宜】表虛多汗者忌服。 ①《千金·食治》:“食生蔥即啖蜜, 變作下利。 ”②《食療本草》:“上沖人, 五臟閉絕。 虛人患氣者, 多食發氣。
【用藥配伍】配淡豆豉:通陽宣鬱;解表發汗;配麻黃:發汗解表;配麻油:解痙止痛。 配栝蔞:清熱化痰。 配金銀花:清熱解毒。
【資源分佈】我國各地均有栽植。
【古籍考證】出自〈名醫別錄〉
①《唐本草》:“人間食蔥, 又有二種: 有凍蔥, 即經冬不死, 分莖栽蒔而無子也;又有漢蔥, 冬即葉枯, 食用。 入藥凍蔥最善, 氣味亦佳。 ”
② 《蜀本草》: “《圖經》雲, 蔥有冬蔥、漢蔥、胡蔥、蔥凡四種:冬蔥夏衰冬盛, 莖葉俱軟美, 山南江左有之:漢蔥冬枯, 其莖實硬而味薄;胡蔥莖葉粗短, 根若金?, 能療腫毒;蔥生於山谷, 不入藥用。 ”
③《本草圖經》:“蔥有數種, 入藥用山蔥、胡蔥,
④ 《綱目》:“冬蔥即慈蔥, 或名太官蔥, 謂其莖柔細而香, 可以經冬。 漢蔥一名木蔥, 其莖粗硬, 故有木名。 冬蔥無子, 漢蔥春末開花成叢, 青白色, 其子陳辛, 色黑, 有皺紋, 作三瓣狀, 收取陰乾, 勿令鬱, 可種可栽。 ”
【化學成分】鱗莖含揮發油, 油中主要成分為蒜素(Alli-cin);又含二烯丙基硫醚(Allyl sulfide)。 葉鞘和鱗片細胞中有草酸鈣結晶體。 又含維生素 C97毫克%(濕重計)、維生索B1 維生素B2煙酸、痕量的維生素A、脂肪油和粘液質。 脂肪油中含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油酸(Olcic acid)和亞油酸 (Linoleicacid)。 粘液汁中主要成分為多糖類, 其中有20%纖維素、3%半纖維素、41%原果肢(Protopectin)及24%水溶性果膠(Pectin)。
【相關選方】①治傷寒初覺頭痛, 肉熱, 脈洪起一, 二日:蔥白一虎口, 豉一升。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取汗。 (《補缺肘後方》蔥豉湯)
②治時疾頭痛發熱者:連根蔥白二十根。 和米煮粥, 入醋少許, 熱食取汗即解。 (《濟生秘覽》)
③治妊娠七月, 傷寒壯熱, 赤斑變為黑斑, 溺血:蔥一把, 水三升, 煮令熱服之, 取扡, 食蔥令盡。 (《傷寒類要》)
④治脫陽, 或因大吐大瀉之後, 四肢逆冷, 元氣不接, 不省人事, 或傷寒新瘥, 誤與婦人交, 小腹緊痛, 外腎搐縮, 面黑氣喘, 冷汗自出.須臾不救:蔥白敷莖炒令熱, 熨臍下, 後以蔥白連須三七根, 細銼, 砂盆內研細, 用酒五升, 煮至二升。 分作三服, 灌之。 (《華佗危病方》)
⑤治胃痛, 胃酸過多, 消化不良:大蔥頭四個, 赤糖四兩。 將蔥頭搗爛, 混入赤糖, 放在盤裡用鍋蒸熟。 每日三次, 每次三錢。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⑥治蟲積卒心急痛, 牙關緊閉欲絕:老蔥白五莖。 去皮須搗膏, 以匙送入喉中, 灌以麻油四兩, 蟲積皆化為黃水而下。 (《瑞竹堂經驗方》)
⑦治霍亂煩躁, 臥不安穩:蔥白二十莖, 大棗二十枚。 水三升, 煮取二升頓服之。 (《補缺肘後方》)
⑧治小兒初生不小便:人乳四合,
⑨治小便難, 小腸脹:蔥白三斤。 細銼, 炒令熱, 以帕子裹, 分作二處, 更以熨臍下。 (《本事方》)
⑩治小兒虛閉:蔥白三根。 煎湯, 調生蜜、阿膠末服。 仍以蔥頭染蜜, 插入肛門。 (《全幼心鑒》)
【原生形態】蔥(《詩經》), 又名:和事草(《清異錄》), 芤、菜伯、鹿胎(《綱目》), 火蔥(《草木便方》), 四季蔥。 多年生草本, 高可達50釐米。 通常簇生, 全體具辛臭, 折斷後有辛味之粘液。 鬚根叢生, 白色。 鱗莖圓柱形, 先端稍肥大, 鱗葉成層, 白色, 上具白色縱紋。 葉基生, 圓柱形, 中空, 長約45釐米, 徑1.5~2釐米, 先端尖, 綠色, 具縱紋;葉鞘淺綠色。 花莖自葉叢抽出, 通常單一, 中央部膨大, 中空, 綠色, 亦有縱紋;傘形花序圓球狀:總苞膜質, 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被6, 披針形, 白色,外輪3枚較短小,內輪3枚較長大,花被片中央有一條縱脈;雄蕊6,花絲伸出,花藥黃色,丁字著生;子房3室。蒴果三棱形。種子黑色,三角狀半圓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我國各地均有栽植。
【參考出處】《名醫別錄》,《唐本草》,《蜀本草》,《圖經》,《本草圖經》,《綱目》
白色,外輪3枚較短小,內輪3枚較長大,花被片中央有一條縱脈;雄蕊6,花絲伸出,花藥黃色,丁字著生;子房3室。蒴果三棱形。種子黑色,三角狀半圓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我國各地均有栽植。【參考出處】《名醫別錄》,《唐本草》,《蜀本草》,《圖經》,《本草圖經》,《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