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中醫揭秘五種不同體質的秋補法

中醫認為, 我們每個人的體質都是不一樣的, 因此, 不管在飲食、作息還是運動等方面都是不一樣的。 比如, 秋季進補, 如果體質不同的話,

補法也不同哦。 下面我們就具體來瞭解下吧。

人的體質不同, 常見的有這五種, 火體、陰虛體、氣虛體、寒體、燥體, 而這五種體質的人在秋季出現的症狀也會有不一樣的, 因此, 解決的方法也會存在一些不同。

火體

這類人比較多, 多以年輕人為主。 這類人在秋季會口臭、口幹、唇幹、上火、口角爛、牙齦爛、便秘。 楊力說普通的秋季“潤食”已不能緩解這些症狀, 因此需要喝一些中藥泡飲, 可以選擇金銀花3克、黃苓3克、麥冬3克、桔梗3克、甘草3克、菊花3克沖泡, 症狀如還不能緩解可以再加大黃1~3克。 另外, 在飲食上可以吃杏仁, 還可以吃帶苦味的蔬菜如苦瓜、油麥菜、白蘿蔔、黃瓜等。

陰虛體

此類人在這個季節除有“秋燥”的普遍症狀外, 還伴有五心煩熱(胸心、手心、腳心)、心煩、傍晚臉紅等。

這類人平常要加養陰的藥:枸杞5克、麥冬5克、黑玄參5克、桔梗5克、甘草3克, 泡水喝。

氣虛體

氣虛體質的人出來平時會有秋燥的症狀之外而且還會有氣弱、脈弱的現象。 這類人進補的話, 可以選用沙參、麥冬、桔、甘草3、再加西洋參片一起泡茶喝。

寒體

此類人除了有“秋燥”症狀外, 還會有胃寒、舌苔白、怕寒、怕冷, 不能吃涼食, 皮膚乾裂。 因此這類人不能吃涼藥、涼食, 要吃白色潤肺的食品如豆漿、牛奶、甜杏仁、銀耳、百合、白梨, 但寒體的人在吃百合、白梨時一定要煮一下, 這樣能達到不寒而潤的效果。 另外可以多喝銀耳百合小米粥。 在藥飲方面, 可以採用西洋參3克、桔梗3克、麥冬3克、生薑3片、乾草3克, 泡水喝。

燥體

這類人肺胃燥熱, 表現症狀鼻子幹、嗓子幹、大便幹, 沒有口臭, 牙齦不爛, 可以多吃潤肺, 養陰生津的食物, 如藕粉、冰糖銀耳、秋梨、香蕉、蜂蜜。 可以采菊花2克、麥冬5克、桔梗5克、甘草3克, 泡水喝。

秋季是個多事季節, 很多疾病會在秋季復發, 因此, 秋季一定要做好養生防病工作, 那麼, 秋季該如何養生?看看下面中醫的介紹。

秋季中醫養生

靜情緒

人們對秋天的形容, 總離不開蕭瑟這個詞, 萬物都會從興盛變成衰弱, 草木由榮轉為枯竭, 這就體現了蕭條頹廢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蕭瑟, 使人容易觸景生情, 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說, 更易在他們心中引起蕭條、淒涼、垂暮之感, 勾起憂鬱的心緒。 此時情緒調養應保持安寧平靜, 以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對人心理上的影響。

精神調節順應秋氣的特性, 保持寧而不躁, 斂而不泄, 清而不濁, 神氣內斂, 做到清靜養神, 排除雜念, 達到心境寧靜之狀態。 秋分過後適逢重陽時節, 此時秋高氣爽, 不宜閉戶家中, 建議外出遊玩, 登高遠眺, 飽覽風景, 可使人心曠神怡, 愁悶全消。

行起居

秋分的時候, 陰陽相半, 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幾乎一樣長短, 隨後又會出現白天縮短, 黑夜延長的現象, 而且天氣也將會逐漸陰冷, 所以人們的生活起居作息也應該按照日常的規律來有所改變, 儘早改變暑天晚睡早起, 並且恢復早睡早起良好習慣。

《黃帝內經》雲:“起居有常”, 就是提倡按時作息, 避免貪睡多睡損人正氣, 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損陰精。 晝則寤(醒),

夜則寐(睡)這種生理狀態與生俱來, 是人類適應自然規律的表現。

天體的運行、陰陽的變化促成了晝夜的交替,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寫照。 順應四時節律調整作息時間, 應早睡早起, 平行起居, 能調節體內陰陽平衡, 調和臟腑氣血, 使血脈和暢, 精充神旺。

調飲食

秋季飲食也應以平調為主, 不宜大吃大補。 人們可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 選擇適合性味的食材進行食療糾偏, 體質虛寒者可適當進食溫熱助陽之品以溫陽補虛, 體質燥熱者可進食甘涼滋潤之品以滋陰降火。 甘涼滋潤食物有香蕉、甘蔗、蘋果、雪梨、荸薺、枇杷、桑葚、西紅杮、黃瓜、絲瓜、蓮藕、百合、沙參、麥冬、石斛、西洋參等。 溫熱補陽食物有辣椒、花椒、生薑、蔥、蒜、韭菜、肉桂、茴香、榴槤、龍眼、荔枝、粟子、鱔魚、蝦、雞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經過秋分之後, 很多南方的地區天氣會越來越乾燥, 而且秋涼陰寒之氣也會隨之加重, 一些體質比較虛寒的人應該適量的進食一些具有溫熱補陽的食物, 這樣就可以調平體內的陰陽, 對身體健康非常的有益。 另外, 在秋燥來襲的時候, 再適量加入甘潤養陰之品, 陰陽調補同樣有所效果。

秋高氣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熱轉涼, 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 《黃帝內經》說:“秋冬養陰”, 即指在秋冬兩季應當收養陰氣, 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長的規律, 並為來年陽氣的生髮打好基礎。 “燥”為秋季的主氣, 故稱“秋燥”。 燥氣傷人, 以耗傷津液為主, 津液既耗, 則必見一派“燥象”。 秋季對應的臟腑是“肺”,當秋燥犯肺時,容易出現“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狀。因此,秋季養生,當以“防肺燥,護陰津”為主。

1、多飲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飲水量不要因為夏季已過就有所減少,一天的飲水量因人而異,一般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醫認為:“形寒飲冷則傷肺”。因此,秋季飲水以溫熱為佳,大忌寒涼冷飲。“少言”是為了保護肺氣,每天不停地說話會傷氣,其中最易傷害的就是肺氣。所以,要“少說多幹”。

2、少行房事保真陰:秋季要注意保護髒氣陰精,其中也包括腎精。因此,秋季養生,尤其不可縱欲,生活要有規律,有節有度。

3、皮膚護理重保濕:“秋燥”之時,風沙較多,保持皮膚濕潤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潔面後,不要急於擦乾水跡,應輕拍面部以使余水滲入,再進行保濕護理。另,每週可自行做保濕面膜3~4次,以保持皮膚濕潤。

秋涼乍寒適當“凍”

我國自古就流傳著“春捂秋凍”的養生保健諺語。“秋凍”的意思是說秋天到來之後,氣溫稍有下降,此時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適當凍一凍,加強體育鍛煉,使人體的抗禦機能得到提高,從而激發機體適應寒冷的能力,有利於避免許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

不同年齡可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但無論何種活動,都不宜過量,在周身微熱,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時,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陰精內斂,不使陽氣外耗。

常言道:“一場秋雨一場涼”,秋風肅殺,天氣漸涼,氣候多變,人易生病,因此稱為“多事之秋”。秋季人體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減弱,如果注意不當,則易發生腹瀉。尤其是嬰幼兒,更是秋季腹瀉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調養,應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等情緒,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起居上,應保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因早臥可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則利於肺氣之舒展,且防止收斂之太過。另外,冷水浴也應在整個秋天堅持,不要間斷。

秋季食療勿亂“補”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季應適當進補,以養陰氣。但進補雖然重要,卻不可亂補。大體上,秋季進補,有以下五忌:

1、忌無病進補

中醫認為:“有病病受之,無病人受之”。無病進補,既增加了開支,又傷害了身體。比如,無病長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發肥胖;無病服用過量魚肝油,可導致血中膽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進補

認為越有名、價格越高的補品越能補益身體,是現代人養生的一個誤區。比如,人參價格高,是補品之王,但若不辨體質,肆意濫服的話,則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虛實不分

中醫進補的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證的病人不宜用補藥。而虛證又有陰虛、陽虛、氣虛及血虛之分,只有對證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便會適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

適可而止,過則為害。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是有害的。因此,進補要適量。

5、忌以藥代食

重藥物,輕食物,不是科學的養生方法。是藥三分毒,能不吃藥,最好別吃藥。切記:藥補不如食補。

結語: 秋季是進補的季節,我們在進補的同時,需要看下自己是什麼特質的,因為不同特質的人,進補方法是不一樣的哦,大家一定要注意。除此之外,秋季是需要多注意休息的哦。

秋季對應的臟腑是“肺”,當秋燥犯肺時,容易出現“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狀。因此,秋季養生,當以“防肺燥,護陰津”為主。

1、多飲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飲水量不要因為夏季已過就有所減少,一天的飲水量因人而異,一般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醫認為:“形寒飲冷則傷肺”。因此,秋季飲水以溫熱為佳,大忌寒涼冷飲。“少言”是為了保護肺氣,每天不停地說話會傷氣,其中最易傷害的就是肺氣。所以,要“少說多幹”。

2、少行房事保真陰:秋季要注意保護髒氣陰精,其中也包括腎精。因此,秋季養生,尤其不可縱欲,生活要有規律,有節有度。

3、皮膚護理重保濕:“秋燥”之時,風沙較多,保持皮膚濕潤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潔面後,不要急於擦乾水跡,應輕拍面部以使余水滲入,再進行保濕護理。另,每週可自行做保濕面膜3~4次,以保持皮膚濕潤。

秋涼乍寒適當“凍”

我國自古就流傳著“春捂秋凍”的養生保健諺語。“秋凍”的意思是說秋天到來之後,氣溫稍有下降,此時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適當凍一凍,加強體育鍛煉,使人體的抗禦機能得到提高,從而激發機體適應寒冷的能力,有利於避免許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

不同年齡可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但無論何種活動,都不宜過量,在周身微熱,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時,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陰精內斂,不使陽氣外耗。

常言道:“一場秋雨一場涼”,秋風肅殺,天氣漸涼,氣候多變,人易生病,因此稱為“多事之秋”。秋季人體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減弱,如果注意不當,則易發生腹瀉。尤其是嬰幼兒,更是秋季腹瀉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調養,應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等情緒,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起居上,應保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因早臥可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則利於肺氣之舒展,且防止收斂之太過。另外,冷水浴也應在整個秋天堅持,不要間斷。

秋季食療勿亂“補”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季應適當進補,以養陰氣。但進補雖然重要,卻不可亂補。大體上,秋季進補,有以下五忌:

1、忌無病進補

中醫認為:“有病病受之,無病人受之”。無病進補,既增加了開支,又傷害了身體。比如,無病長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發肥胖;無病服用過量魚肝油,可導致血中膽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進補

認為越有名、價格越高的補品越能補益身體,是現代人養生的一個誤區。比如,人參價格高,是補品之王,但若不辨體質,肆意濫服的話,則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虛實不分

中醫進補的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證的病人不宜用補藥。而虛證又有陰虛、陽虛、氣虛及血虛之分,只有對證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便會適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

適可而止,過則為害。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是有害的。因此,進補要適量。

5、忌以藥代食

重藥物,輕食物,不是科學的養生方法。是藥三分毒,能不吃藥,最好別吃藥。切記:藥補不如食補。

結語: 秋季是進補的季節,我們在進補的同時,需要看下自己是什麼特質的,因為不同特質的人,進補方法是不一樣的哦,大家一定要注意。除此之外,秋季是需要多注意休息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