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

功夫大師韓慕俠論內家拳

夫武技一道分內外兩家。 外家練藝由外及內,重姿勢,講勁力。 內家練藝由內而外,重養氣,講存神,意動而神發。 實為殊途而同歸也!

內家練藝,前虛後實,重心偏後足,前足可虛可實,或三七或二八,隨意而調之,用意而不用力,虛其心,實其腹,意念與丹田相合,進退靈通,毫無阻滯。 進則如弩箭在發,直出螺旋而行。 退則如飛鳥投林, 飄然而返,勇往迅捷,絕無反顧遲疑之態。 習藝時心中寂空,旁若無人,無念無想,渾然於天地融為一體,雖姿勢千變萬化,然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所謂從容中道者是也。 拳經雲:形無形,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心無心,身無身,身心之外無空門。 如來佛祖曰:“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謂真空 ”。 豈非武學之不二法門? 蓋靜者動之基,空者實之體。

心中空虛則靈而不昧,有大智慧, 明悟頓生。 人來擊我,不必刻意防範,只隨意漫應之,出手如鋼鏗,回手似勾竿;起無形,落無蹤,去意好似卷地風,動、靜、虛、實、陰、陽、剛、柔只存一念之間。 飄忽不定自有制敵之功。 靜為體,動為用,陰陽相摩萬象生。 拳發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寧可一思進,不可一思忖,以至舉手投足、行止坐臥皆可為用。 所以無人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可無不可,此乃養靈根而靜心者之所用也。

初習武藝者,當尊師重道,謹聆師言教誨,循規蹈矩,不可自以為是,固執己見,致有偏頗之弊。

專求力,則為力所拘;專言氣,則為氣所蔽。 求沉重則捆而且滯,求輕靈則浮而且散,總要氣血並重, 性命雙修,循序漸進,勤奮好學,刻苦鍛煉,持之以恆,久之則神意歸於丹田,靈氣貫於百會,自然能輕能重,可剛可柔;輕如燕掠長空, 行步如飛;重如泰山屹立,確乎不拔。 功至練神還虛,則身輕如燕;氣貫湧泉,則重如泰山也。

初學者有三忌:一忌拙力。 拙力者,即人身體之本力 也。 用本力習武則氣血凝滯,經絡不通,筋骨難舒,四肢拘緊, 手足呆笨。 侵假而虛火上炎。 拙氣滯滿胸隔,肢體凝滯之處,或肌肉僵死,或結為症癮,貽害終身,不可不慎!二忌努氣。 努氣者力小任重,用力太過, 先閉其氣,後發其力,以致濁氣存於胸隔,阻塞不通,久之傷及肺金, 咯血氣腫,成為不治之痼疾者,亦數見不鮮。

三忌挺胸提腹。 挺胸則氣逆上行,提腹則真氣下不歸丹田,以致中節不明,渾身是空。 兩足如浮萍無根,重心不穩,上身搖擺不定。 習者切忌不可如此,以免自毀根基也。 是故內家之功,務必順氣調息,沉肩墜肘,含胸拔背, 氣沉丹田,以意引氣,以氣催力,直達湧泉,則身如山嶽難撼,縱有雷霆萬鈞之力,不能動其毫釐。 學者應按九要八論之規矩,時時矯正,方能登堂入室,得內家之三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