穇穗莎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拼音名】Shān Suì Suō Cǎo
【英文名】all-grass of Eleusinoides Galingale
【別名】三角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莎草植物穇穗莎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perus eleusinoides Kunth.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洗淨, 切段曬乾。
【原形態】穇穗莎草, 多年生草本, 高達1m。 根莖短。 稈粗壯, 三棱形, 增滑, 基部稍膨大。 葉短於稈, 寬6-12mm, 革質, 平滑, 邊緣粗糙。 葉狀苞片6, 下麵的2-3覆蓋毆得長於花序;長側枝聚傘花序複出或多次複出, 第1次輻射枝6-12, 最長達18cm, 每個第1次輻射枝具3-6個第2次輻射枝, 通常較短, 最長達4cm;穗狀花諏長圓形或圓筒形, 長1-3cm, 寬4-10mm, 具極多數小穗;小穗多列, 排列緊密, 線狀長圓形,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谷濕地或疏林下潮濕處。
資源分佈:分佈于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性味】味苦;性涼
【歸經】心、肝二經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 主血熱出血兼有瘀滯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民間用於止血、散血。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