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腸痙攣癥狀

腸痙攣又被稱之為腸絞痛, 發作的人群主要是孩子, 而這種疾病是常見的一種機能性腹痛, 主要表現為平時很健康, 突發性陣痛, 腹痛, 有些孩子甚至痛得面目蒼白, 嚴重地還會就地打滾等。 有些孩子只是偶爾的腹痛, 一般是不用治療的, 但是長期性的腹痛, 對于孩子的身體是非常有害的, 因此就要及時治療。 那么到底腸痙攣癥狀是什么呢?


腸痙攣癥狀和表現比較多, 主要是因為胃和腸道等因素引起的, 還有一小部分是因為飲食方面不注意引起的。 而腸痙攣癥狀是非常明顯的, 家長只要仔細觀察, 留意孩子的一舉一動, 都能發現這些癥狀。 那么到底腸痙攣癥狀是什么呢?

腸痙攣癥狀

腸痙攣又稱痙攣性腸絞痛, 是小兒急性腹痛中最為常見的機能性腹痛。 臨床表現為平時健康的小兒, 如果突然發生陣發性、間歇性的腹痛, 而在間歇期間, 又找不到異常的體征,

則是本病的主要特點。 患兒的腹痛, 可持續數分鐘或數十分鐘不等, 時作時止。 經反復發作數十分鐘或數小時后, 腹痛可不再出現。 個別患兒, 其反復發作的腹痛, 可遷延數日, 腹痛的程度輕重也各不相同, 嚴重者可以出現就地翻滾。

病因

胃腸道因素:腸道氣體產生過多。 腸道氣體有四大來源:吞下的氣體;中和胃酸產生;從血中彌散而來以及細菌發酵產生。 腸道動力增高。 胃腸道激素。 飲食因素。 一些研究顯示, 母乳喂養兒發生腸痙攣與母親飲用奶有關, 食物過敏可能是腸痙攣發生的一個原因。 還有非胃腸道因素。

癥狀

在小嬰兒, 腸痙攣發作時主要表現為持續、難以安撫的哭吵。 主要表現為哭鬧不安, 可伴有嘔吐、面頰潮紅、翻滾、雙下肢蜷曲等癥狀。

哭時面部潮紅, 腹部脹而緊張, 雙腿向上蜷起, 發作可因患兒排氣或排便而終止。 在小嬰兒則可反復發作并呈自限過程。

表現一:嬰幼兒不能自己述說腹痛, 只是表現為突然發作的陣發性哭鬧, 有時從睡眠中哭醒。 每次發作幾分鐘到十幾分鐘, 時痛時止。 腹痛程度不等, 重者可伴有四肢亂動, 翻滾, 面色蒼白, 手足發涼。 表現二:學齡前或學齡期兒童一般可以自己表訴腹痛, 腹痛部位以中腹部或臍周最多, 因便秘誘發的腸痙攣往往表現為左下腹痛, 但也有時腹痛難以定位。 腹痛一般也為陣發性發作, 間歇期可無任何不適。 表現三:大齡兒的腹痛程度雖有輕有重, 但全身情況均較好。

單純腸痙攣在發作幾十分鐘至幾小時內常可自愈。

治療

可根據腸痙攣的評分結果決定治療。 評分參照哭吵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哭吵的伴隨癥狀、父母對孩子哭吵的看法。 如果哭吵與腸痙攣有關, 但哭吵不劇用第一、第二級治療方案;如果是嚴重腸痙攣者, 采用第三級治療。

一、第一級治療:給孩子以撫慰, 搖動孩子, 減低環境噪音, 用熱水袋捂嬰兒腹部;對家長給予支持和關心;可服用中藥或二甲基硅油。 一些中藥具有解痙作用, 服用中藥(洋甘菊、馬鞭草、甘草、茴香、香峰草及薄荷組成的粉末)7天后, 腸痙攣改善, 但夜醒次數未見減少。

二、第二級治療:即藥物治療。 可用解痙藥(如西托溴銨)能阻斷平滑肌的毒蕈堿型受體, 還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

解除平滑肌痙攣。 無效者可用鹽酸雙環胺, 它作為一種抗膽堿能藥物, 具有阿托品樣的解痙作用, 并有一定的中樞安定作用, 在治療嬰兒腸痙攣方面有一定的療效。

三、第三級治療:改變飲食和/或藥物治療。 母乳喂養的母親不食用牛奶、奶制品、魚和蛋;人工喂養兒給予豆奶或水解酪蛋白的奶方, 能明顯改善嬰兒腸痙攣。

預防

1、由于部分孩子的腹痛可能與對牛奶過敏有關, 因此, 反復發生腸痙攣的孩子可以試著暫時停止喝牛奶并改用豆漿或其他代乳品進行觀察。

2、嚴防孩子暴飲暴食, 而且不得進食大量冷食。

3、注意嬰兒的喂奶量不可過多, 奶中加糖量也不宜過多。

4、必須注意腹部局部的保暖, 防止腹部受涼。

相信大家對于腸痙攣癥狀已經了解清楚了, 其實腸痙攣是可以預防的, 作為家長要留意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喝了牛奶就出現腹痛, 還有就是注意腹部的保暖, 尤其是孩子睡著后, 容易踢被子, 使腹部受涼等, 都容易引起腸痙攣, 因此家長們一定要注意了, 如果孩子實在疼痛難耐, 最好還是要帶孩子到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