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罌粟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Huá Yīnɡ Sù
【別名】山罌粟、野罌粟、藏金蓮。
【來源】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裂葉野罌粟的果殼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pever nudicaule L.var.chinense(Regel)Fedde
採收和儲藏:全草,
【原形態】裂葉野罌粟 多年生草本。 全株疏生微硬毛, 具白色乳汁。 根紡錘形。 根莖粗壯, 單個或多頭狀, 麥稈質, 為覆瓦狀、擴大的葉鞘所包。 葉多達10餘片, 均基生;有長柄;葉片卵形或卵狀三角形, 長7-20cm, 寬達13cm, 羽狀全裂, 全裂片3-4對, 卵形, 羽狀深裂或淺裂, 有時基部小裂片又第三回分裂, 小裂片長圓形、狹卵形或披針形, 先端鈍或圓形;全緣;兩面疏生微硬毛。 花單生於花季上, 花葶1至10多個, 高15-48cm, 疏生緊貼的微硬毛;萼片長約1.5cm, 外面被長柔毛, 開花時脫落;花瓣4, 2輪, 外面2枚較大, 倒卵形, 長1.5-3cm, 邊緣具不規則圓齒, 橘黃色;雄蕊多數, 長1.2-1.6cm, 花絲鑽形, 花藥長圓形, 長約2mm;子房倒卵形, 長0.7-1.5cm, 疏被微硬毛, 柱頭4-6,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800-2650m的山坡、溝邊草地或高山草甸。
資源分佈:分佈于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四川、雲南等地;雲南中甸有栽培。
【化學成份】裂葉野罌粟果實含野罌粟堿(nudicauline), 黑水罌粟堿甲醚(amurensinine), 斑點亞洲罌粟米定堿(re-framidine);野罌粟醇(nudicaulonol), 罌粟堿(papaverine), 可待因(cedeine)。 全草還含黑水罌粟菲酮堿(amurine), 黑水罌粟螺酚堿(amuroline)。 花含有蹄紋天竺素-3-龍膽三糖甙(pelargoni-din-3-gentianoside)和野罌粟素(nudicaulin)。
【藥理作用】
1.鎮咳, 平喘作用 本品水煎劑及其總生物鹼經初步動物試驗有鎮咳作用。 對離休豚鼠氣管有明顯的擴張作用, 對豚鼠組胺噴霧試驗有平喘作用。
2.其他 本品水煎劑對小鼠有明顯的鎮靜與鎮痛作用。
【性味】酸;微苦;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斂肺止咳;澀腸止瀉;鎮痛。 主久咳喘息;久瀉;久痢;頭痛;胃痛;心腹疼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9g。 研末, 2-3g。
【注意】有痰熱實邪者禁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