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兜冠黃共用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中國植物志》。

【拼音名】Dōu Guàn Huánɡ Gònɡ Xiǎnɡ

【英文名】Galericulate Skullcap

【別名】盔狀黃芩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盔狀黃芩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utellaria galerioulata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洗淨, 切段,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盔狀黃芩, 多年生草本。 根莖匍匐;莖直立, 高35-40cm, 中部以上多分枝, 下部常無葉。 葉對生;葉柄長2-7mm, 腹凹背凸, 背面密被短柔毛;葉片長圓狀披針形, 長1.5-6cm, 寬0.8-3cm, 自莖下向上漸變小, 先端銳尖, 基部淺心形, 邊緣具圓齒狀鋸齒, 上面綠色, 疏被短柔毛, 下面淡綠色, 密被短柔毛, 側脈約4對。 花單生於莖中部以上葉腋內, 一側向;花梗長約2mm, 密被下曲短柔毛, 近基部有一對線形的小苞片;花期花萼長約3.5mm, 盾片著生在萼筒中部稍下文, 果時花5mm, 盾片直伸;花冠紫色, 紫藍至鑒色, 長約1.8cm, 外被具腺短柔毛, 冠筒基部微囊狀, 向上漸增大, 冠簷二唇形, 上唇半圓形, 盔狀, 內凹, 先端微缺, 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雄蕊4,

均內藏, 前對較長, 具能育半藥, 後對較短, 具全藥;花柱細長, 先端銳尖, 微裂;子房4裂, 裂片等大。 小堅果黃色, 三棱狀卵圓形, 徑約1mm, 具小瘤突, 腹面中央具果臍。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水溝旁沖積地上。

資源分佈:分佈于內蒙古、陝西、新疆。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活血散瘀。 主熱淋;血淋;腸癰;肝炎;癌腫;瘡瘍腫毒;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外用:適量, 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苦、性寒。 有清熱解毒, 活血散痛, 利尿消腫。 用於尿道炎、肝炎。 跌打損傷, 瘡痛腫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