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獐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名醫別錄》;1.《本草圖經》:獐之類甚多, 麇其總名也。 有有牙者, 有無牙者, 用之皆同。

2.《綱目》:獐, 秋冬居山, 春夏居澤。 似鹿而小, 無角, 黃黑色, 大者不過二、三十斤。 雄者有牙出口外, 俗稱牙獐。

【拼音名】Zhānɡ Ròu

【英文名】River deer

【來源】

藥材基源:為鹿科動物獐之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ydropotes inermis Swinhoe

採收和儲藏:捕殺後, 剔骨取肉, 鮮用或乾燥。

【原形態】獐, 小型鹿類, 外表比麋大, 重約15kg, 體長約1m, 四肢粗壯發達, 尾甚短, 幾被臀部的毛所遮蓋。 雌雄均無角, 雄性獠牙顯露, 側扁, 向下延伸, 突出口外。 耳中等大, 基部有兩條軟骨質的脊突, 頂端較尖。 眼前方有狹袋形的眶下腺。

鼠蹊部有一對鼠蹊腺, 沒有跗腺和腳腺。 體毛多棕黃色, 濃密粗長。 體側及腰部冬毛長達40mm, 呈波形彎曲。 幼獸身上有縱行排列的白色斑點。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活于山地草坡灌叢中, 不上高山, 喜歡在河岸、湖邊等湖濕地或沼澤地的蘆葦叢中生活。 以植物為食。

資源分佈:廣泛分佈于我國長江流域各省的丘陵河谷地帶。

【化學成份】肉含蛋白質(protein), 肽類(peptide), 氨基酸(amino acids), 脂類(lipids), 糖類(carbohydrates), 血紅蛋白(hemoglobin)。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脾經

【功能主治】補虛;祛風。 主外病虛損;消渴;乳少;口僻;腰腿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 100-2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