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冬天養生首重補腎 養好腎不怕冷

腎氣不足, 全身不對勁

中醫認為:“先天之本在於腎, 後天之本在於脾胃。 ”身體活動能量夠不夠, 就要看腎氣是否充足, 冬季養腎比較不會怕冷,

不容易因為氣不足而腰酸背痛、手腳冰冷、頻尿、畏寒, 甚至夜尿連連。

“腎”在中醫的涵義, 不單指腎臟, 而是身體的一個系統, “腎主骨也”, 筋骨、生長以及腰酸背痛等許多問題, 皆因為腎氣不足所導致;“腎開竅於目也”, 老年人常見白內障、乾眼症, 眼睛容易乾澀, 看東西不清楚, 或容易眼乾澀、流眼淚, 也都是和腎氣不足有關。 此外, “腎主藏精也”, 表示腎氣不足, 男性容易陽萎, 女性常會月經不調, 或有不育、不孕等問題, 這些都需要藉由補腎加以調理。

養腎食補要注意

1、體質選擇適合食物進補

雖然說:“寒為陰邪, 易傷陽氣”, 冬季嚴寒易致陽虛證, 宜「去寒就溫」, 以溫補陽氣為主, 所以, 得慎用滋陰藥物, 但因個人先天稟賦不同, 腎虛病症有陰虛、陽虛之分。 腎陽虛者, 常見有畏寒肢冷、倦怠、腰酸耳鳴、小便不暢或失禁、夜尿頻而多、性功能下降、舌淡胖等虛寒症狀, 可以用羊肉、韭菜、杜仲、胡桃肉、補骨脂、肉蓯蓉、肉桂、益智仁等。 腎陰虛者, 常見口乾咽燥、煩躁、潮熱顴紅、盜汗、小便短黃、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偏紅、少苔等症狀,

可選海參、枸杞、銀耳、黃精等進行滋補。

2、免生冷食物

進補時, 不宜同時大量食用白菜、菜頭、瓜類、柑橘等生冷的食物, 以免抵銷了食補的好處。

3、期、感冒不宜進補

經期不宜冒然進補。 若出現大熱、大渴、便秘、心煩等實熱症狀;或皮膚病症狀;或患急性疾病, 出現感冒、喉嚨痛、發燒時, 皆不宜進補。

4、性病患進補應謹慎

製備食補藥膳常會加肉燉煮, 慢性病患要留意肉類的蛋白質、脂肪及藥膳湯的鈉、鉀離子攝取量, 以免補過頭反而造成健康上的負擔。 高血壓、高血脂患者, 儘量將脂肪、皮去除, 湯上的浮油應撈掉, 勿使用太鹹的沾醬;糖尿病患者除了遵守治療飲食原則之外, 宜減量吃半人份就好, 且將藥膳熱量計算至整日熱量中;痛風患者不宜大量喝肉湯,

以免痛風發作。

5、氣大時應禁止溫補燥熱食物

有許多人即使冬天仍是熱性體質, 若食補後出現咽乾、口瘡、火氣大等症狀, 要避開溫補燥熱的食物, 最好還是請中醫師調治較為妥當。

6、食不宜過飽

冬季飲食量增加, 但活動量相對減少, 吃過飽容易造成氣血運行不暢, 飯後應適度走走、活動一下, 也可以自己摩腹促進胃腸道蠕動, 加快食物的吸收消化, 以免積食。

養腎配合注意事項

1、睡晚起

清晨溫差大, 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 起床時勿急著下床, 建議先在床上稍為活動一下, 等身體溫熱後再下床。 另外, 下床時先披件衣服, 以溫度太冷而影響心血管的健康, 尤其老人家要特別注意。

2、注意保暖

建議洋蔥式穿著, 裡面穿透氣衣服, 外面穿外套、脖子圍圍巾, 進到暖氣房再脫掉。

3、善手腳冰冷

建議常使用肉桂, 例如麵包烤好後灑點肉桂粉, 或加些桂圓和麵包一起烤, 藉由溫補功效來改善偏寒體質。 也可以善用廚房中的辛香料, 如:桂枝、胡椒粉、肉豆蔻、白豆蔻等,

都是能夠溫暖手腳的溫熱食材, 很適合冬天怕冷、容易感冒的人食用。

4、免過度緊張、驚恐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 情緒起伏過大對於身體反而不好, 例如過度快樂容易傷到心氣, 而心神不安寧;而受到驚嚇很容易傷腎氣;過於憂思則傷到脾氣, 影響食欲, 食之無味;太過難過則是影響肺氣正常運行, 造成呼吸急促, 情緒會影響身體正常的運行狀況, 維持情緒的穩定對於健康是有正面的幫助。

5、事不可過度

房事要有所節制, 才不會過度損耗而傷了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