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欠缺三大自救能力 自救應成國民基本素養
災難面前自救能力缺失
7月21日的北京特大暴雨已經過去好幾天了, 但它留給這個城市的慘痛記憶揮之不去。 尤其是當媒體報導了丁建中在廣渠門橋下車內溺亡的細節後, 很多人唏噓不已。 救援人員救出丁先生時, 他已經沒有生命體征, 頭骨也出現碎裂。 丁先生的家人說, 他的妻子曾在電話裡提醒他後備箱有錘子和千斤頂, 能砸開玻璃。 但當時他已經沒有力氣了。
在這場暴雨中, 由於自救不當導致的死亡案例還有不少, 如41歲的段寶林, 在離家不到1公里的鐵路橋下, 試圖一個猛子沖過水深2米多的大水坑,
去年7月5日, 北京地鐵四號線動物園站上行電扶梯發生設備故障, 突然倒轉。 正在搭乘電梯的乘客面對突發情況不知所措, 紛紛跌落, 導致踩踏事件發生, 最終造成1人死亡。 記憶中的危難時刻還有很多。 2008年5月12日, 汶川地震, 由於缺乏基本的逃生技能, 許多人在無序逃生時遇難;2010年11月17日, 上海教師公寓發生火災, 情急之下, 很多住戶從樓上縱身躍下……
這些災難給了我們血的教訓。 每一次也都會掀起一小陣學習逃生自救知識的熱潮。 但是, 過不了多久, 人們又會漸漸淡忘。 去年進行了一項網路調查, 在回答“常見緊急事件的正確處理措施”10道題目時,
國人欠缺三大自救能力
災難發生的瞬間, 掌握自救逃生技巧能挽救更多生命。 但是, 在北京急救醫療培訓中心急救導師溫新華和民政部緊急救援中心山嶽救援隊隊長王鑫看來, 我國民眾的自救能力遠低於國際水準, 尤其欠缺以下三大自救能力。
缺乏風險評估能力。 7月21日, 北京天氣預報說將有暴雨, 但仍有不少家庭選擇自駕去郊區遊玩, 結果被困當地。 王鑫表示, 每個人都要有一個應急預案, 在出遊前要全盤考慮有可能發生的危險。 比如暴雨可能引發泥石流、山洪等。
欠缺應急避險能力。 溫新華表示, 其實不少人具備一定的應急避險知識, 但在操作或理解上存在誤區。 溫新華提醒, 應注意以下緊急情況的自救方法:
地震:地震時, 若感到頭暈, 移動困難, 必須馬上抱頭下蹲, 身子緊貼內部承重牆作為掩護。 躲避時, 還應遠離玻璃、門窗、外牆, 不可跑向陽臺、樓道, 更不可跳樓。 如晚上發生地震, 人正在床上休息, 要抓緊枕頭, 保護頭部,
火災:盲目大喊大叫, 四下逃生, 甚至“跳樓”, 這些都是火災時最常見的錯誤行為。 喊叫不僅浪費時間和體力, 還會吸入濃煙, 導致呼吸道燒傷。 應避免直立行走, 儘量採取較低的姿勢, 用濕毛巾捂住口鼻, 保護呼吸道。 切忌坐電梯逃生, 應從消防通道或樓梯逃生。
暴雨洪水:剛下暴雨時, 樓房居民應關好門窗, 避開金屬管道, 切斷電器電源。 若洪水突然來襲, 必須抓住固定物件, 如暖氣管等。 雷雨天氣, 不要在高樓下、大樹下、大型看板下停留。 如正在湖邊或河邊散步, 應在低窪處蹲下, 雙臂抱膝、雙腿靠攏、胸口緊貼膝蓋, 儘量低下頭, 切忌用手接觸地面。 另外, 切忌在雷雨天接打手機, 防止雷擊。 都市中若發生洪水, 大家應迅速到高地避險, 同時應留心收集各種漂浮物, 如木盆、木桶等。 在不瞭解水情時, 一定要耐心等待救援,
公共場所擠壓踩踏:發生擠壓踩踏事件, 一定不要拼命往外跑, 要和前後人保持距離, 做到靠邊不居中, 貼牆不貼人。 一旦被擠進人群, 要抱起孩子, 並與大多數人的前進方向保持一致, 不要試圖超過別人, 更不要逆行。 遇到臺階或樓梯時, 儘量抓住扶手。 如已被推倒, 又無法站起, 應設法靠近牆壁, 身體蜷成球狀, 雙手在頸後抱住後腦勺, 雙肘撐地, 使胸部離開地面。 如發現有人跌倒, 要馬上停下並大聲呼救, 讓後面的人注意。
公共交通事故:地鐵易突發火災、停電等事故,公車易發生踩踏傷等事件。如被困於沒有到站的地鐵內,砸窗逃走可能導致摔傷或因軌道未斷電而發生觸電。逃生時,應耐心等待路軌截斷電源後再下車。在工作人員通知斷電後,再迅速破窗逃出。火車發生事故前,一般會緊急刹車,這時要遠離門窗,讓下巴緊貼胸前,抓住或緊靠牢固物體。若座位遠離門窗,就留在原位,保持不動。若接近門窗,應儘快離開,尋找最近的牢固物體。
心理抗壓能力不足。面對災害時,心理承受能力決定自救的命運,心理暗示對增加生存幾率很重要。意志越堅定,忍耐力越強。遇到緊急情況,很多人不知所措或盲目行動,造成時間和精力的無端消耗。應保持冷靜的心態、積極的信念。
為何國人的自救能力如此缺失?
首先,從教育體制來講,自救能力教育不足,且缺乏實踐演練。劉老師是北京市朝陽區某小學班主任,她告訴記者,目前學校對安全教育很重視,不過多是書面文字,比較枯燥,學生到底能接受多少不好說。她認為,安全教育應該更加專業化,不能紙上談兵,應該請有“實戰經驗”的老師指導,讓孩子積極實踐。對此,王鑫也強調,實踐是提高實際操作能力的最好途徑。“很多學校有自救培訓,但真正演練的太少。”
而在美國很多地區,急救自救培訓課程已成為當地高中生的必修課,沒學過就無法獲得畢業文憑。英國孩子更是從學齡前就開始學習自救,幼稚園通過“過家家”等形式,讓孩子認識急救設備。日本人到餐館、商場等各種公共場所,都會先看緊急出口的位置。不僅如此,日本人還儘量做到對自己所在的社區了然於心。比如萬一發生地震,最近的公園、廣場在哪裡,從哪裡走可以避免人群或車輛擁擠等,許多日本父母都會帶著還在上幼稚園的孩子瞭解這些資訊。
北京暴雨後不久,廈門大學稱將開設爬樹課,校長希望借鑒美國部分大學開設爬樹課的經驗,教會學生一些特殊逃生技能。這讓很多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讀小學的人,回憶起那時體育課上“爬杆”、“爬軟梯”的時光。李女士告訴記者,1969年她上小學時,學校操場有鐵杆、軟梯等設施,其中“爬杆”成為一項重要訓練,而且要達標。“小孩子下了課也經常爬上爬下,還比賽爬樹。”
專家表示,學校應成為學生學習防災自救知識的主要場所,並學習國外經驗,將自救逃生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增設考試項目。同時,教育部門應在各級學校,包括大、中、小學,更新現有“落後”的教學方法。
其次,政府對市民的培訓不足。據記者瞭解,美國國民有25%都接受過急救培訓,日本東京這個數字是15%,中國香港是10%,北京只達到1.6%。溫新華建議,可將應對災難的自救急救知識拍成錄影,在公共交通的電視中滾動播出,強化國人防災意識。
第三,國人學習自救知識的意識不強,屬於“被動”學習。溫新華表示,在培訓中常常出現“不受重視”的尷尬情況,比如給企業員工培訓時,老闆擔心耽誤工作進展不樂意;給學校學生培訓時,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校長、老師怕耽誤學生正課時間而為難;家長也不理解,覺得耽誤孩子時間學些“用不到”的技能。“這說明宣傳不到位,沒有把自救提升到一個重要的高度,不少人覺得可學可不學。”
另外,王鑫認為,自救能力培訓應是全社會的責任,企事業單位應培訓員工的自救能力。如單位應配置急救箱、應急包,定人定崗負責,並定期進行災難自救演練。
公共交通事故:地鐵易突發火災、停電等事故,公車易發生踩踏傷等事件。如被困於沒有到站的地鐵內,砸窗逃走可能導致摔傷或因軌道未斷電而發生觸電。逃生時,應耐心等待路軌截斷電源後再下車。在工作人員通知斷電後,再迅速破窗逃出。火車發生事故前,一般會緊急刹車,這時要遠離門窗,讓下巴緊貼胸前,抓住或緊靠牢固物體。若座位遠離門窗,就留在原位,保持不動。若接近門窗,應儘快離開,尋找最近的牢固物體。
心理抗壓能力不足。面對災害時,心理承受能力決定自救的命運,心理暗示對增加生存幾率很重要。意志越堅定,忍耐力越強。遇到緊急情況,很多人不知所措或盲目行動,造成時間和精力的無端消耗。應保持冷靜的心態、積極的信念。
為何國人的自救能力如此缺失?
首先,從教育體制來講,自救能力教育不足,且缺乏實踐演練。劉老師是北京市朝陽區某小學班主任,她告訴記者,目前學校對安全教育很重視,不過多是書面文字,比較枯燥,學生到底能接受多少不好說。她認為,安全教育應該更加專業化,不能紙上談兵,應該請有“實戰經驗”的老師指導,讓孩子積極實踐。對此,王鑫也強調,實踐是提高實際操作能力的最好途徑。“很多學校有自救培訓,但真正演練的太少。”
而在美國很多地區,急救自救培訓課程已成為當地高中生的必修課,沒學過就無法獲得畢業文憑。英國孩子更是從學齡前就開始學習自救,幼稚園通過“過家家”等形式,讓孩子認識急救設備。日本人到餐館、商場等各種公共場所,都會先看緊急出口的位置。不僅如此,日本人還儘量做到對自己所在的社區了然於心。比如萬一發生地震,最近的公園、廣場在哪裡,從哪裡走可以避免人群或車輛擁擠等,許多日本父母都會帶著還在上幼稚園的孩子瞭解這些資訊。
北京暴雨後不久,廈門大學稱將開設爬樹課,校長希望借鑒美國部分大學開設爬樹課的經驗,教會學生一些特殊逃生技能。這讓很多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讀小學的人,回憶起那時體育課上“爬杆”、“爬軟梯”的時光。李女士告訴記者,1969年她上小學時,學校操場有鐵杆、軟梯等設施,其中“爬杆”成為一項重要訓練,而且要達標。“小孩子下了課也經常爬上爬下,還比賽爬樹。”
專家表示,學校應成為學生學習防災自救知識的主要場所,並學習國外經驗,將自救逃生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增設考試項目。同時,教育部門應在各級學校,包括大、中、小學,更新現有“落後”的教學方法。
其次,政府對市民的培訓不足。據記者瞭解,美國國民有25%都接受過急救培訓,日本東京這個數字是15%,中國香港是10%,北京只達到1.6%。溫新華建議,可將應對災難的自救急救知識拍成錄影,在公共交通的電視中滾動播出,強化國人防災意識。
第三,國人學習自救知識的意識不強,屬於“被動”學習。溫新華表示,在培訓中常常出現“不受重視”的尷尬情況,比如給企業員工培訓時,老闆擔心耽誤工作進展不樂意;給學校學生培訓時,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校長、老師怕耽誤學生正課時間而為難;家長也不理解,覺得耽誤孩子時間學些“用不到”的技能。“這說明宣傳不到位,沒有把自救提升到一個重要的高度,不少人覺得可學可不學。”
另外,王鑫認為,自救能力培訓應是全社會的責任,企事業單位應培訓員工的自救能力。如單位應配置急救箱、應急包,定人定崗負責,並定期進行災難自救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