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日華子本草》
【拼音名】Yě Jú
【英文名】all-grass of Lavandulaleaf Dendranthema, all-grass of Indian Dendranthema
【別名】野菊花、土菊花、草菊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野菊或岩香菊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ndranthema ivdicum (L.) Des Moul D. lauandrlifolium (Fisch. Ex Trauty) Ling et Shih.
採收和儲藏:夏、秋間採收,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1.野菊 多年生草本, 高25-100cm。 根莖粗厚, 分枝, 有長或短的地下匍匐枝。 莖直立或基部鋪展。 基生葉脫落;莖生葉卵形或長圓狀卵形, 長6-7cm, 寬1-2.5cm, 羽狀分裂或分裂不明顯;頂裂片大;側裂片常2對, 卵形或長圓形, 全部裂片邊緣淺裂或有鋸齒;上部葉漸小;全部葉上面有腺體及疏柔毛, 下面灰綠色, 毛較多, 基部漸狹成具翅的葉柄;托葉具鋸齒。
2.岩香菊 本種與野菊的區別在於:葉為羽狀深裂, 綠色或淡綠色, 兩面被稀疏的呀下麵稍多膨松的柔毛;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鬆的傘房或複傘房花序, 舌狀花黃色。 花果期5-11月。
【藥理作用】見野菊花嚴條。
【性味】味苦;辛;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 主感冒;氣管炎;肝炎;高血壓病;痢疾;癰腫;疔瘡;目赤腫痛;瘰鬁;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2g, 鮮品30-60g。 或搗汁。 外用:適量, 搗敷;或煎水洗;或熬膏塗。
【附方】①治疔瘡: 野菊花根、菖蒲根、生薑各一兩。 水煎, 水酒對服。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破血, 婦人腥內宿血食之。 又調中止泄。
2.《綱目》:治癰腫, 疔毒, 瘰鬁, 眼。
3.《綱目拾遺》:治蛇咬, 梅瘡, 天皰瘡。
4.《植物名實圖考》:搗敷瘡毒。
5.《分類草藥性》:根, 解煙毒。 治頭目眩昏, 男子虛淋, 女子白帶。
6.《陸川本草》:清熱解毒。 治溫熱頭痛, 赤眼, 痢疾。
7.《上海常用中草藥》:治鼻炎, 支氣管炎, 咽喉腫痛, 濕疹, 皮膚瘙癢。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