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土大黃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拼音名】Tǔ Dài Huánɡ Yè

【別名】金不換葉、暈藥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土大黃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mex obtusifolius L.[R.madaio auct.non Makino

採收和儲藏:春、夏采葉, 洗淨,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根肥厚且大, 黃色。 莖粗壯直立, 高約1m。 根生葉大, 有長柄;托葉膜質;葉片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莖生葉互生, 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橢圓形, 莖上部葉漸小, 變為苞葉圓錐花序, 花小, 紫綠色至綠色, 兩性, 輪生而作疏總狀排列;花被片6, 淡綠色, 2輪, 宿存, 外輪3片披針形, 內輪3片, 隨果增 大為果被, 緣有牙齒, 背中肋上有瘤狀突起;雄蕊6;子房1室,

具棱, 花柱3, 柱頭毛狀。 瘦果卵形, 具3棱, 茶褐色。 種子1粒。 花果期5-7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原野山坡邊。

資源分佈: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葉皺縮。 展平後基生葉有長柄;托葉鞘膜質, 脫落;葉片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 長20-30cm, 寬12-20cm, 先端鈍或鈍圓, 基部心形或歪心形, 葉下麵有明顯的小瘤狀突起。 莖生葉卵狀披針形, 較小。

【性味】苦;酸;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散瘀。 主肺癰;肺結核咯血;癰瘡腫毒;痄腮;咽喉腫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鮮品30-60g;或搗汁。 外用:適量, 搗敷。

【各家論述】1.《綱目拾遺》:治蟲傷, 用葉搗塗。 治肺癰。 2.《植物名實圖考》:敷瘡。 3.《福建民間草藥》:止血行血, 散瘀生新, 解熱去風。 4.《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止頭暈,

清血熱。 5.《本草推陳》:治咽喉腫痛, 丹毒, 大頭瘟, 痄腮。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