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中藥有何副作用?
中藥也有不良反應?
藥物相互作用
近年來,
隨著中西藥聯合應用和中西複合製劑的出現,
藥物配合不當,
亦可引起不良反應。
據報導,
同時使用7~8種藥物的病人,
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7%左右,
而同時用藥超過11種以上者則不良反應的發生數將會增加3倍。
如含水合型鞣質的訶子、五倍子、地榆等不宜與對肝臟有一定毒性的紅黴素、利福平、氯丙嗪等西藥聯用,
因聯用後會加重肝臟的毒性,
導致藥源性肝病的發生。
含甘草的某些製劑與阿司匹林同用,
可導致和加劇胃、十二指腸潰瘍。
含鈣較高的石膏、牡蠣、珍珠等不宜與洋地黃、地高辛等強心苷類藥合用,
過敏反應
中藥使用過程中出現各種類型的過敏反應, 多與個體差異或特異性體質有關。 一般說來, 婦女哺乳期、妊娠期、月經期就對許多藥物反應敏感;嬰幼兒的肝腎功能、神經系統等發育尚不完善, 因此對於中藥的代謝功能不如成年人, 容易產生不良反應;老年人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反應遲鈍, 代謝功能低下, 分泌和排泄器官的功能減退, 解毒和防毒功能較差, 加之平時用藥品種又較多, 特別是當其處在病理狀態或疲勞、營養不良時則不良反應更為明顯。 所以性別、年齡、生理病理狀況等個體差異均會引發中藥不良反應的產生。
用藥過量或長期用藥
含有有毒物質(如烏頭類、馬錢子、雷公藤、杏仁、桃仁、蟾酥、蜈蚣、全蠍、朱砂、雄黃等)的中成藥常因用量過大或持續用藥過久造成中毒。 據統計, 在中成藥毒副反應的病例中, 由於超量用藥引起中毒的約占85%以上, 中毒死亡病例中約75%系超量所致。 長期用藥, 由於藥物在體內蓄積, 造成慢性中毒, 如含雷公藤製劑長期服用可致再生障礙貧血, 久服含朱砂製劑及紅升丹長期外用可導致汞中毒, 長期服用含雄黃的中成藥可導致砷中毒。
個別藥物長期服用還可引起依賴性。 據報導, 有人因慢性扁桃體炎口服牛黃解毒片(每日4片), 連續服藥1年後停藥時,
炮製不當及製劑品質問題
中藥的加工炮製是否得當不僅關係到藥物療效, 而且有些具有毒性和烈性的中藥需要經過合理的加工炮製, 才能降低或消除毒性;如果炮製不當, 則易引起中度, 如烏頭類藥物煎煮時間過短, 毒性成分不能有效地破壞, 用之易引起中毒。 朱砂需要不斷加水研磨, 才能得到紅色正品的細粉, 而採用機械化, 使用球磨機研磨後, 所得細粉發黑, 說明有游離汞產生, 屬生產工藝不當, 故有中毒反應的報導, 如蜂蜜中含有雷公藤、博落回(三錢三)等,
中藥的同名現象嚴重, 加之不同地區用藥習慣不同以及以假充真等都容易造成不良反應。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 國內外醫藥界對中草藥引起的腎臟損害已有所重視, 如歷代本草所載“龍膽瀉肝丸”中木通為無毒的木通科木通, 近年報導出現不良反應的則是具有腎臟毒性的馬兜鈴科關木通。 研究表明, 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馬兜鈴、天仙藤、尋骨風等含有馬兜鈴酸,
用藥途徑
一般而言, 中藥注射液中藥物分子品質相對較大, 某些成分含有多種蛋白質成分而具有變態反應的基礎, 尤其是一些複方注射液的有效成分尚不清楚, 並且受來源、產地、加工炮製等因素的影響, 而造成品質不穩定, 從而容易引起不良反應。 還有報導同一中藥的不同劑型其臨床反應不一, 如雙黃連製劑的各種口服劑和外用劑一般比較安全, 很少有不良反應, 而其水針及粉針製劑的不良反應報導較多, 究其原因, 主要是與藥物純度不夠, 含有雜質有關。
防範中藥不良反應的對策
大力普及與宣傳中藥及不良反應的知識, 提高全民對於合理用藥的認識。
嚴格控制毒性較大中藥的使用, 特別是要注意其用量的正確與合理。 即使對於毒性較低的中藥, 也要避免長期服用, 以免蓄積中毒。
加強、規範中藥市場的管理, 嚴格按照《中國藥典》和各省市《中藥飲片炮製規範》的要求進行炮製。
儘量減少中藥注射劑型, 能肌肉注射的儘量不使用靜脈注射, 避免增加臨床用藥的不安全因素。
醫生應根據病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的不同合理用藥, 並根據中藥的藥性, 正確辨證配伍組方, 不給病人長期使用同一種藥物以避免引起中藥在體內的蓄積和身體對藥物的依賴性。
加強中藥基礎研究, 提高醫藥工作者對於中藥不良反應的認識和防範能力,合理指導臨床用藥,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提高醫藥工作者對於中藥不良反應的認識和防範能力,合理指導臨床用藥,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