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羽蘚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拼音名】Dà Yǔ Xiǎn
【英文名】cymbifolium Thuidium
【來源】
藥材基源:為羽蘚科植物大羽蘚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uidium cymbifolium(Doz. Et Molk.) Doz.et Molk.[Hypnum cymbifolium Doz.et Molk.;Thuidium japonicum Doz.et Molk.ex Lac.]
採收和儲藏:夏、秋採收,
【原形態】植物體交織成片, 鮮綠色、黃綠色。 莖匍匐, 一般規則二至三回羽狀分枝。 鱗毛多數, 披針形至線形, 分叉。 莖葉三角狀卵圓形或闊三角形, 具褶, 先端延長成6-16枚細胞單列組成的長毛尖;邊緣具細齒;中肋粗壯, 止于葉尖, 背具刺疣;中部細胞卵菱形至長圓形, 具單疣。 枝葉凹, 內彎, 長卵形, 短尖, 邊具細齒。 中肋達葉長度的2/3, 中部細胞多角形、菱形。 雌雄異株。 蒴柄細長;孢蒴長卵形, 彎曲;蒴蓋具斜喙;蒴帽兜形, 平滑。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岩石表面、林地濕土面及樹幹上。
資源分佈:產於陝西、江蘇、浙江、湖北、雲南、西藏等省區。
【性味】淡;涼
【歸經】心;肝;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拔毒;生肌。 主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味淡, 性涼。 有清熱、拔毒、生肌等功能。 用於治水火燙傷。 民間一般取本品烤幹, 研末, 加菜子油外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