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別把頸椎腫瘤當成頸椎病

頸部雖細, 但上連顱腦, 下接軀幹四肢, 位置十分重要, 此處發生腫瘤影響甚大。 頸椎腫瘤, 分兩類:一類是椎管內腫瘤, 一類是椎骨本身的腫瘤。 顯然, 前者比較複雜, 後者比較簡單。

椎管內腫瘤從部位上說, 可發生在脊髓內、髓外硬脊膜內和硬脊膜外。 以後者最為多見。 腫瘤性質有良性, 也有惡性, 以良性為多。 按照腫瘤的病理性質, 椎管內腫瘤有神經鞘瘤、脊膜瘤、膠質細胞瘤、轉移瘤、先天性腫瘤、肉瘤、血管性腫瘤、脂肪瘤等。 成年人前三類較為常見。 通過觀察病情發展快慢, 可幫助推斷腫瘤性質。 惡性腫瘤生長速度較快, 且惡性程度愈高, 生長速度愈快。 良性腫瘤的生長速度較慢, 症狀發展也相應較慢。 據就診資料統計, 良性腫瘤病程平均在2年左右, 惡性腫瘤僅為3個月。

頸椎腫瘤引起的疼痛變化較大, 可表現為持續性或間歇性鈍痛、銳痛等, 沒有特異性,

因此, 無法根據疼痛性質區別病變性質。

在脊髓腫瘤中, 大約1/3的患者開始症狀是感覺或運動障礙, 或兩者兼有。 有的病人自覺頸以下身體某一區域麻木, 還有的人只是主觀感覺麻木, 檢查正常;多數病人則是身體某一平面、某一肢體或某一區域皮膚感覺遲鈍或消失。 有運動障礙的病人開始表現為肢體無力、行走不穩、舉止笨拙、活動不靈、破行等, 以後逐漸加重, 出現癱瘓。 少數病人可以有排便、排尿費力, 此時多有會陰區感覺障礙, 有的出現性功能障礙。

人體的神經分佈是固定的, 具有規律性, 脊髓節段和神經根都對應地感覺或支配身體某一區域。 根據肌肉運動或感覺障礙的區域, 可以相當準確地推斷出脊髓神經損害的部位。

這就如同電工檢查供電線路一樣, 根據何處電燈不亮、馬達不轉, 就可以判定是哪裡的保險絲或電線斷了。 如肩部仍能活動, 肘關節亦可屈曲, 但不能伸肘、伸腕、屈手腕及手指, 前臂橈側(內側)、手掌及拇指皮膚感覺遲鈍或消失, 多為第六頸脊髓節段平面損傷。

由於有些頸椎腫瘤可以損害頸脊髓, 引起四肢癱瘓, 這一點與脊髓型頸椎病症狀相似需要仔細區分。 另外, 當腫瘤壓迫牽拉頸神經根時, 可以引起頸神經根疼痛, 病人表現為頸肩痛, 手臂發麻、無力, 這些症狀又容易與頸型、神經根型頸椎病混淆。 那麼怎樣區別頸椎腫瘤和頸椎病呢­

頸椎病多有症狀緩解期, 而腫瘤多無問歇表現。 此外, 頸椎病運動障礙明顯,

感覺障礙較輕;頸椎腫瘤運動、感覺障礙大體一致。 X線攝片, 二者有區別。 頸椎病X線照片可見頸椎退行性改變明顯, 椎管前後徑狹窄;而椎骨本身的腫瘤, 頸椎X線攝片可見骨質破壞, 或椎旁軟組織陰影等。 如果做脊髓造影, 可見椎管狹窄、脊髓受壓。 通過造影劑的梗阻特徵, 還可區分腫瘤是在硬膜內、硬膜外, 還是在脊髓內、脊髓外(髓內腫瘤較為少見)。 同位素骨掃描、CT或MRI檢查有助於診斷。 對脊髓腫瘤來說, MRI檢查更為合適, 因為在MRI照片上, 正常脊髓組織與腫瘤組織區別比較清楚。

此外, 惡性腫瘤病人體質較差。 如為轉移瘤, 常有原發病變症狀。

椎管內腫瘤的治療, 首選手術治療。 如為良性腫瘤, 手術早, 受壓神經脊髓和神經纖維未發生變性,

可望完全恢復。 時間久了, 神經細胞發生不可逆的損害了, 效果就不好了。

良性椎骨腫瘤的治療主要採取手術切除。 切除後留下的空區, 可從其他部位功能相對不太重要的骨骸(通常是髂骨)取骨來填補, 即植骨, 有時也可應用經過處理的異體骨來代替。 不能手術的, 可在局部照射放射線(即放療), 殺死腫瘤細胞。

頸椎惡性腫瘤以綜合治療為主。 非手術治療包括放療和化療(應用化學或激素類藥物)。 手術治療可切除腫瘤病灶, 減輕壓迫, 同時施行植骨固定, 以維持脊柱穩定。 轉移性腫瘤, 病程往往較長, 病變比較嚴重, 難以手術。 但只要可能, 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 仍應爭取採用以上方法積極治療。 良惡性之間的腫瘤, 主要採用手術和放療,

並應長期嚴密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