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知識分子短命?本科以上人比沒文化者多活10歲

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問題, 特別是個別中年知識分子“英年早逝”問題, 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有報告認為:“中關村知識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齡為53.34歲, 低于北京1990年人均期望壽命73歲, 比10年前調查的58.52歲也低出了5.18歲”。

在國家人事部和北京市人事局的支持下, 我們組織了“中國知識分子健康狀況研究”課題組, 開展了一項有關中國知識分子預期壽命和健康狀況研究, 得出的結論與之相去較遠。

那種“知識分子平均死亡年齡下降趨勢”的論斷不可信

為了更準確地計算中關村地區科學家們平均死亡年齡,

我們也進行了一個同樣性質的, 但規模和范圍更大的調查(范圍擴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及中科院)。 調查結果顯示, 三所單位匯總得到的全部死亡知識分子的平均年齡為70.24。 最高的是北京大學(70.27歲), 最低的是清華大學, 為68.63歲。 也就是說, 2000~2004年中關村三大單位高級知識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齡都在68.6歲以上, 這與有報告中所說的“知識分子平均死亡年齡為53歲”的結論差距很大。 “53歲”不僅不能代表中關村地區知識分子(含退休知識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齡, 甚至它也不能代表在職知識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齡。

知識分子的平均預期壽命不是短了, 而是長了

為了準確測度知識分子的真實死亡水平, 課題組力圖計算知識分子的“平均預期壽命”指標,

但在數據搜集方面遇到了困難。 目前所有大規模的人口調查中都沒有對死亡人口調查“職稱”和“職業”。 因此, 現有的數據資料中得不到專門從事科研技術工作的“知識分子”的相關數據, 只能得到按教育程度分類的人群和死亡人群的信息。 我們將“受過本科以上教育的人口”作為拓展了的“知識分子”概念, 利用1990年和2000年進行的第四、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100%權威數據, 編制生命表, 計算“本科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 以此直接測度知識分子的死亡水平。

我們發現, 2000年, 本科以上人口預期壽命最高, 男性為77.8歲, 女性為81.7歲, 與未上過學或只上過掃盲班的人口相比, 男性高出19.8歲, 女性高出13.6歲。

如果把人口分成本科以上受教育人口和本科以下受教育人口兩類,

更可以明顯地看到, 本科以上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高于本科以下人口。 本科以上人口的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77.8歲和81.7歲, 分別高出本科以下男性和女性7.9歲和8.1歲。

而且, 各指標的變化還顯示, 近10年來受本科以上教育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在提高, 而不是在下降。

我們調查發現, 知識分子享受體檢制度方面要明顯好于普通人群, 被調查的中年高知人群中有85.1%的人近2年內進行過全面體檢;媒體報道的某些知識分子猝死, 是客觀事實, 但這些現象畢竟是少數的。 在總體上, 知識分子工作壓力大對于健康狀況的負面影響還沒有抵消和超過其它因素的正面影響,

不能從個別知識分子的英年早逝推論出整個知識分子階層壽命短于普通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