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鼠疫是怎麼傳播的

蔡晧東

近期, 馬達加斯加暴發鼠疫疫情, 截至本月初已報告病例1800多例, 其中死亡120餘人, 還有1名中國遊客被當地診斷為疑似肺鼠疫並住院治療。 應馬達加斯加衛生部請求, 中國衛生計生委已派出公共衛生專家及醫療專家前往控制鼠疫疫情。

在我國, 鼠疫一直是嚴密監控的疾病種類, 為《傳染病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之首。

鼠疫為國際檢疫傳染病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傳染病。 人感染鼠疫後發病急劇, 有寒戰、高熱不退、頭痛劇烈、淋巴結腫痛、眼瞼結膜及球結膜充血等症狀, 甚至會意識不清,

呼吸困難, 咳血痰, 很快陷入極度虛弱狀態。 由於呼吸困難、缺氧, 患者口唇、顏面及四肢皮膚會出現紫紺(又稱發紺, 指血液中去氧血紅蛋白增多使皮膚和黏膜呈青紫色的一種表現)。

鼠疫在世界上曾發生過三次大流行。 第一次發生在西元6世紀, 從地中海地區傳入歐洲, 死亡近1億人。 第二次發生在14世紀, 波及歐、亞、非洲, 最嚴重時僅倫敦一周時間的死亡人數就達到2000多例, 這次鼠疫流行了近300年。 第三次發生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 傳播了32個國家, 死亡上千萬人。

由於其傳播迅速, 病死率高, 鼠疫與黃熱病、霍亂同屬於國際檢疫傳染病。 根據該疾病當時流行的情況, 有些國家會要求旅客必須持有疫苗注射證明才能入境。

肺鼠疫可通過空氣傳播

相比其他類型的鼠疫, 腺鼠疫的病情最輕, 只要治療及時, 病死率可降至5%至10%, 只有少數病例會發展為肺鼠疫和敗血型鼠疫。 肺鼠疫的病情比較嚴重, 患者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危及生命。 敗血型鼠疫最為兇險, 患者不僅高熱、寒戰、呼吸困難, 而且七竅出血, 很快會呼吸迴圈衰竭, 多在發病後24小時內死亡, 存活時間很少超過3天。 因患者皮膚廣泛出血、瘀斑、紫紺、壞死, 死後皮膚呈紫黑色, 又稱“黑死病”。 敗血型鼠疫大多是從腺鼠疫或肺鼠疫發展而來, 病死率相當高。

簡單說, 感染後表現為局部淋巴結化膿性腫大和全身中毒症狀, 為腺鼠疫。 少數情況下鼠疫可通過呼吸道傳播, 引起肺部感染, 成為肺鼠疫,

若腺鼠疫治療不及時, 鼠疫桿菌通過血液導致肺部感染, 同樣可以發展為肺鼠疫。 也有人因食用患有鼠疫的旱獺等動物, 直接經皮膚感染鼠疫。 無論哪一種感染途徑, 一旦鼠疫桿菌進入血液就可以導致敗血型鼠疫, 使患者迅速死于這種可怕的“黑死病”。

從傳染過程來看, 腺鼠疫的傳染性較小, 僅在膿腫破潰後或被鼠蚤吸血時才會成為傳染源。 而肺鼠疫患者的痰和飛沫內就含有大量鼠疫耶爾森菌, 因而患者周圍連空氣都具有極強傳染性, 可以通過呼吸道快速傳播, 造成肺鼠疫的大流行。 比如, 1994年8月印度蘇拉特市發生震驚世界的肺鼠疫暴發流行, 發病人數近千人, 是近年來最大的一次人間鼠疫流行, 被稱為“蘇拉特風暴”。

此次馬達加斯加的鼠疫疫情就是以肺鼠疫為主, 發病人數已超過“蘇拉特風暴”, 可見疫情之嚴重。

可接種疫苗預防

鼠疫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經鼠蚤叮咬傳播。 鼠蚤吮吸感染鼠疫的老鼠、旱獺等動物血液後, 再叮咬人, 導致人感染。 因此, 預防鼠疫的最有效措施是消滅老鼠和鼠蚤, 同時避免被鼠蚤叮咬。

近期到鼠疫流行地區工作或旅遊的人, 儘量不要在草地上露宿, 不要捕捉旱獺等齧齒類動物, 更不要接觸死亡動物。 在疫區出現發熱、寒戰、淋巴結疼痛、咳嗽、咳血、出血等症狀, 應立即就醫。 患者須嚴密隔離, 其接觸者也應隔離檢疫9天。 對於曾接受預防接種者, 檢疫期應延至12天。 對非疫情國家來說, 對來自疫源地的外國船隻、車輛、飛機等均應進行嚴格的國境衛生檢疫,

實施滅鼠、滅蚤消毒, 並嚴禁人員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入境。

鼠疫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 在鼠疫流行期間, 可對疫區及其周圍的居民、進入疫區的工作人員接種鼠疫疫苗, 密切接觸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菌藥物預防鼠疫。

(作者單位:北京地壇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