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習俗
①采藥。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的習俗之一。
《夏小正》載:“此日蓄藥,
以蠲除毒氣。
”《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
競采雜藥,
可治百病。
”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
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
亦是製藥用。
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
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
刺取其沫,
製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
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
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
懸掛起來晾乾,
即成蛤蟆錠,
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
這種捉蛤蟆製藥之俗,
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
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
亦采藥草之俗。
采藥是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
藥性好,
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
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
而是菊科的佩蘭,
有香氣,
可煎水沐浴。
《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
謂之浴蘭節。
”《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
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廣東,
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
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
不論男女老幼,
全家都洗,
此俗至今尚存,
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③飲蒲酒、雄黃、朱砂酒,
以酒灑噴。
《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
生在水邊,
地下有淡紅色根莖,
葉子形狀像劍,
肉穗花序。
根莖可做香料,
也可入藥)或鏤或屑,
以冷酒。
”蒲酒味芳香,
有爽口之感,
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
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
辟邪解毒,
用酒染額胸手足心,
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
又以灑牆壁門窗,
以避毒蟲。
”此俗流傳較廣。
至今,
如廣西賓陽,
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藥料出售,
包括雄黃、朱耒、柏子,
桃仁、蒲片、艾葉等,
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
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
以驅毒蟲,
求小兒平安。
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
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
以用虎辟邪。
這些活動,
從衛生角度來看,
還是有科學道理的。
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
飲蒲灑也頗有益。
④採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
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
製成茶葉。
廣東潮州一帶,
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藥,
熬涼茶喝。
這對健康也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