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症狀

很多父母帶寶寶到醫院進行體檢時, 都會發現醫生會看寶寶屁股上紋路, 其實這是在檢查寶寶是否患有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我們都知道無論什麼疾病都是在早期治療是比較有效的, 寶寶患有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也要及時進行治療, 以免對寶寶以後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下面一起瞭解下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症狀。

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個逐漸進展的疾病, 不同年齡段有著不同的解剖和病理學改變, 多數在早期是可以逆轉的。 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治療, 股骨頭向近端及外側移位, 這種不穩定性將導致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 到青壯年期即變得明顯, 而且進展迅速, 幾年內即變成嚴重的退變, 最終的病理性改變包括髖臼和股骨頭的軟骨下硬化和囊性變、骨贅形成、關節軟骨丟失。

如在早期進行治療或者手術改變髖臼方向,

改變關節力線, 則能夠延緩退變的進展。 而一旦出現嚴重退變, 在早期沒有給予有效的治療, 病情將無法逆轉, 如到學齡期才發現或者才給予正確的治療, 儘管可以採取包括骨盆截骨、股骨截骨等在內的複雜手術治療, 亦不可能獲得基本正常的髖關節。 這將嚴重影響小兒下肢的外觀、步態、運動功能、社會心理適應能力, 如不進行治療或者治療效果欠佳, 最後將會在很年輕時即出現骨性關節炎而不得不行髖關節置換。

有一些因素是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誘因:比如臀位產、第一胎孕期羊水過少、斜頸患兒、蹠內收、左髖受累多於右側、產後將新生兒在伸髖位綁紮者(蠟燭包)。 約30%的患兒有家族史。

在不同年齡段的小兒,

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1、新生兒期:大腿內側或臀部皮肢皺褶增多;髖關節外展受限;關節彈響;雙腿不等長或雙臀不對稱。

2、嬰兒期:如果髖關節不再可復位, 將出現相應的特殊體征:髖關節外展受限, 大腿短縮, 大粗隆上移, 大腿皮紋不對稱以及活塞髖, Galeazzi征陽性。

3、行走期兒童:單側脫位者, 臨床徵象明顯:患側肢體短縮、跛行, 患側負重時骨盆下降, 身體向患側傾斜, 即外展肌跛行或Trendelenburg陽性。 雙側脫位者呈雙側跛行步態, 腰椎前凸加大, 靜止期骨盆下降, 雙髖關節過度內旋或外旋。

4、影像學檢查表現:超聲:超聲檢查只適用於4個月以下嬰兒, 最大可到6個月;X線檢查:常用的方法是拍雙髖關節正位片,

可直接觀察到股骨頭和髖臼的關係(6月齡以內小兒不提倡拍X線片)。

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原則:治療愈早, 最終就愈有可能獲得接近正常的髖關節。 如確診, 出生後可立即治療, 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即使是採取了包括骨盆複雜手術在內的各種治療手段, 也不能獲得基本正常的髖關節。

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發現發育性髖脫位/發育不良的線索:

①大腿內側及臀部皮紋不對稱;②臀部不等寬;③雙下肢不等長;④外展試驗陽性;⑤髖關節彈響;⑥步態異常(鴨步);⑦站姿異常

每個孩子每天接觸最多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身為人母和人父平時一定要多觀察自己寶寶的生長發育以及運動的情況, 出現問題要及時諮詢醫生,

這樣不僅能夠使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得到及時治療, 對寶寶其它的成長中遇到的健康問題也能及時得到治療, 這樣更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