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自測:抑郁癥如何進行自我測評?

神經衰弱這個疾病診斷名稱, 我國還繼續在使用, 屬于神經(官能)癥的范圍之內, 患此病的人很多, 常到內科及神經科門診診治, 很少先想到去找精神科醫生, 由于久治不愈才想到精神科試試。 國外有的國家已經在疾病分類上取消了神經衰弱, 曾有國外學者對我國某醫院診斷為神經衰弱的病人進行了研究, 結果認為大多數屬于抑郁癥或焦慮癥, 而非神經衰弱, 我國國內學者曾對此觀點存在異議, 目前大多數學者主張仍保留神經衰弱的診斷名稱, 但也認為我國對神經衰弱診斷偏寬, 把有些不屬于神經衰弱的病人也診斷為神經衰弱了,

其中有些病人實質上是抑郁癥。

那么, 如何區別神經衰弱與抑郁癥呢?難度是很大的, 兩者十分相似, 如筆者遇到過一位病人, 她4N5年來終日感到頭痛, 頭昏, 乏力, 腹脹, 全身不固定部位疼痛, 一走路就心跳、氣急與胸悶, 缺乏食欲, 便秘, 睡眠多夢, 早晨4~5點鐘就醒來, 于是白天工作感到昏昏沉沉的, 做事提不起精神, 但每日保持出勤, 勉強去完成任務, 曾去大醫院內科、神經科診治, 做過腦電圖、B超、CT等各項特殊檢查, 報告都為陰性, 診斷都說是神經衰弱, 服過補腦藥、維生素、中藥, 也打過針灸, 自己購買營養品、補品。 先后化去了數千元。 別人給她介紹男友, 都被她-一拒絕, 認為自己也管不了,

怎么還再去害人, 逐漸出現了悲觀消極情緒, 覺得這樣受病魔折磨生活得太累, 還不如早日離開人間好。 求診后給她服了兩個星期的抗抑郁藥, 上述癥狀逐漸消失, 情緒振作越來, 睡眠和食欲都好轉, 對前途也充滿了信心。 隨訪1年, 情況一直良好, 已停藥。

這位病人總的臨床表現與神經衰弱十分類同。 體訴很多, 但經服用抗抑郁劑后很快奏效, 實踐證明, 她的病癥并非神經衰弱, 而系抑郁癥, 這種抑郁癥稱為。 隱匿性抑郁癥, 表面上表現出很多軀體癥狀, 而其實質為抑郁癥, 但抑郁癥狀卻被軀體癥狀掩蓋了, 此病名就來源于此。

如果仔細分析一下, 這位病人有幾個地方是值得引人注意的, 她總的情緒是低落的。 精力不充沛,

缺乏信心, 對前途悲觀消極, 容易疲勞。 睡眠早醒, 食欲減退等, 這些都提示要考慮抑郁癥的診斷, 還有幾點有助于診斷確定:

1.她的癥狀有晨重夜輕的規律, 她自訴早晨假錯最不好、乏力、頭昏, 而到了晚上感到輕松些, 看看電視, 與人聊聊心情覺得好些、一般神經衰弱的病人, 到了晚上癥狀更嚴重, 與此病人的規律相反。

2.據了解她的祖父及二伯父都因自殺身亡, 皮具體情況不詳, 推測可能患有抑郁癥。

如果某病人在既往病史中, 有階段性的神經衰弱發作, 應要多考慮抑郁癥的可能。 該病人經過抗抑郁劑治療不過二三個星期, 癥狀就明顯減輕, 這從一治療角度也反過來證明她患的確是抑郁癥。

由于我國精神衛生知識不普及,

而且對精神病人存在偏見, 因此有神經衰弱癥狀的病人多去其他;臨床料診治, 其他臨床科醫師往往因缺乏精神科專業知識, 一聽到這些癥狀, 而且客觀檢查也都無異常發現, 很自然會想到神經衰弱的診斷, 由于未能采取有效治療措施, 病人長年累月遭受痛苦而無法解脫, 這種病例在臨床上是很多見的, 因此希望患有類似。 癥狀的病人不妨到精神專科作一下心理咨詢, 特別些頑固難治的神經衰弱病人, 要考慮到其中部分(不是全部)可能屬于抑郁癥, 適時采用抗抑郁劑治療, 有時可能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這些病人對抗抑郁劑的耐受性較差, 對藥物副反應特別敏感, 因此開始要采取小劑量治療, 逐漸加量。
病者對藥物副反應的出現也要有一定思想準備, 一旦出現副反應也要忍耐, 堅持服用, 千萬不要半途而廢, 有不少人的治療失敗就在于沒有堅持服用, 服用了幾天覺得不舒服, 就擅自停藥, 又調換別的醫生診治, 反復輾轉, 結果一事無成, 拖延了病情, 病者自然繼續處于病魔折磨之中, 這類教訓是屢見不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