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上肢血壓和下肢血壓的區別

我們都知道, 血壓就是我們身體血液壓力的值, 醫學上也叫作血壓值, 很多時候在我們患病之後去醫院做檢查時都會做血壓的檢查, 通過血壓的檢查醫生很很快的判斷出你身體的某些病患, 我們全身的血壓值都是有差別的, 對於不同的部位都有正常的壓力值範圍, 那麼你知道上肢血壓和下肢血壓的區別有什麼不同嗎?一起來瞭解下吧。

血壓的簡介:

人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部位需要一定的壓力,這個壓力就是血壓。 血管內血液對於單位面積血管壁的側壓力,即壓強。 由於血管分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所以,也就有動脈血壓、毛細血管壓和靜脈血壓。 通常所說的血壓是指動脈血壓 。 當血管擴張時,血壓下降;血管收縮時,血壓升高。 體循環動脈血壓簡稱“血壓”(blood pressure,BP)。

正常情況下, 同側下肢的血壓一般比上肢高出20-40mmHg。 但當下肢血壓低於或者等於上肢血壓的時候,

往往提示主動脈或股動脈有動脈硬化硬化、動脈狹窄等病變。

下肢血壓為什麼比上肢血壓高:

與使用兩個血壓計或專門儀器同時測量相比,連續測量雙上肢血壓發生血壓差的概率較前兩者高2倍多。 有資料提示,後者顯著的差異主要由白大衣效應導致。

在本薈萃分析中,並非所有研究都使用同時測量血壓的方法。 此外,研究中納入了許多橫斷面交叉研究,因此還不能確定雙上肢收縮壓差對疾病的預示作用或作為已有疾病的標記作用。

雙側上肢血壓差別顯著 正常雙側上肢血壓差別達5~l0mmHg,若超過此範圍則屬異常,見於多發性大動脈炎或先天性動脈畸形等。

上下肢血壓差異常 正常下肢血壓高於上肢血壓達20~40mmHg,如下肢血壓低於上肢應考慮主動脈縮窄,或胸腹主動脈型大動脈炎等。

血壓的長期調節機制:

血壓快速調節機制一般在數小時或數月內由於動物適應而失效。 在血壓長期調節中要依靠腎臟─體液─壓力調節機制。 這種機制包括通過調節血量所產生的 血壓調節作用以及由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和醛固酮對腎功能的調節作用。 其中也有負反饋作用。 當血壓 下降 時,腎的 泌尿量減少,體液得到保存,部分進入循環系統,血量因之增加,使靜脈回心血量和輸出 量 都 增加,從而導致血壓的回升。

測量血壓的注意事項:

避免過高測量血壓——當周圍動脈由於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而變得很僵硬時,袖帶必須有更高的壓力來壓縮它。 如果壓力不夠,測得的血壓將偏高。 這樣病人可能會過量應用降壓藥物而導致體位性低血壓或其他不良反應。

正確判斷舒張壓——妊娠婦女、動靜脈瘺患者、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者以及脈壓差大伴靶器官損害的老年病人,當柯氏音5期一時難以消失時,應視柯氏音4期為DBP。

注意護士測量的臥位血壓——健康人和高血壓患者臥位時SBP、DBP均高於坐位,且以SBP增高為顯著,並且左上肢血壓高於右上肢。 此種現象在高血壓患者中表現較為突出,應引起注意,要在護理首頁記錄測的是左上肢還是右上肢。

尤其是在測量休克患者右上肢臥位血壓時,對護士臨床操作中測得的血壓更應加以分析。 另外,老年人、肥胖、身材較矮、婦女及坐位血壓低的人群血壓更易受到影響,故應對以上人群血壓進行常規坐位和臥位血壓測量護理。 因為臥位血壓長時間增高同樣會導致靶器官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