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七情对应着五脏-养生不可情绪过度

黄帝内经有曰:“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这说明了七情对应了五脏, 然而正常的情志并不会致病,

只有过度的情志才会导致各个脏腑的病变。 下面看一看各种情志是怎么统管脏腑的。

七情是内伤杂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一般情况下七情并不致病, 而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突然或持久, 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病。

喜与惊是心的情志的体现

常言说:“人逢喜事精神爽”。 当人喜乐、高兴的时候, 就会感到精神愉快, 全身舒畅。 因为它能促使气血流畅, 营卫通调, 所以适度喜乐有益身心, 是健康人正常的情志活动。 但是, 如果过度喜乐, 不仅无益, 反而使心气散乱, 精神不能集中, 所谓“喜伤心”。 过分的喜, 不仅伤心, 而且能伤肺, 因为心肺同属上焦。

惊即惊恐, 是突然遇到意外之事而精神紧张的一种表现。 惊恐对心的影响最大, 一般受惊, 并不致于使心的功能紊乱。 但是, 当人突然受到惊恐时, 会使心神受伤, 功能紊乱, 所谓心无所依, 神无所附, 惊慌失措, 甚至神志错乱, 发生痴呆之症, 即所谓“惊则气乱”。 尤其是小儿脏腑娇嫩, 心神怯弱, 最易受惊。 小儿受惊, 轻则惊悸、大哭大啼, 严重时可出现“惊风”或“癫痫”等证。

怒是肝的情志的体现

肝气宜疏泄、条达而不能抑郁, 也不能过于愤怒。 若过度愤怒, 就会伤肝, 使肝的功能失常, 导致肝气横逆、上冲, 所谓“怒则气上”, 症见面赤、头晕、胁痛、胸满、纳少。 严重时可导致血随气逆, 蒙蔽清窍, 引起昏厥。 愤怒不但能伤肝, 而且能伤脾, 因为肝病最易累及脾脏。

#p#副标题#e#

忧与悲是肺的情志的体现

忧即忧愁, 也就是心情愁闷不愉快。 当忧愁不解时, 多感到肺气不舒, 胸闷气短, 颓丧懊恼, 精神不振等, 这是因为忧愁过度, 损伤肺气的缘敌, 即所谓“忧伤肺”。 这就是说, 忧愁太过使气机不利, 脉道闭塞, 升降失常。

忧愁不仅伤肺, 而且也能伤脾。 因为脾居中州, 上焦心肺之气受伤, 势必影响中焦。

悲即悲哀或悲痛。 悲哀太过, 则意志消沉, 导致肺气耗伤, 所谓“悲伤肺”、“悲则气消”。 悲不仅伤肺, 有时也伤心神, 除了心肺同居上焦外, 因为心主神志, 一切情志变化等精神致病因素都有可能伤及心神。

思是脾的情志的体现

思即思虑, 也就是集中精力对事物分析和考虑的一种表现。 分析和思虑属于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影响着内脏的气机。 若过分的思虑或思虑久而不解, 就会出现精神消沉, 使气结于内, 阻滞不畅, 气机升降失调, 从而使脾胃运化无力, 所谓“思则气结”、“思伤脾”。 思虑不仅伤脾, 长期思虑不解, 必然扰伤心神, 引起怔忡、健忘、精神萎靡不振,

所以临床上又称“思伤心脾”。 此外, 思虑对肾脏也有一定的影响, 这是心脾病变影响于肾之故。

恐是肾的情志的体现

恐即恐惧或恐怖, 是由于内脏功能不足所产生。 虽然胆气虚和血虚之人都会产生恐惧, 但恐对肾的影响最大, 所谓“恐伤肾”。 过于恐怖或长期恐怖可使肾气不固, 气陷于下, 出现二便失禁的现象, 即所谓“恐则气下”。 恐惧不仅伤肾, 也能伤心, 使精神不能集中, 出现神志昏乱。

七情致病虽可及于五脏, 但主要以影响心、肝、脾为多见。 尤其“心为君主之官”, “精神之所舍”, 情志的异常变化, 首先影响心脏的功能, 然后犯及其他脏腑, 出现种种不同的功能失调。

所以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志, 不可过度的喜悦也不可过度的忧伤,

这样都会对身体有损害。 保持内心的平静才是养生长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