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幼稚園好習慣

我們都知道對於一些小孩子來說, 只有從小教育他們養成一些好的習慣, 長大之後他們才能夠變成社會的棟樑之才, 而好的習慣一般都是在小的時候養成的, 所以對於孩子來說, 啟蒙老師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孩子在幼稚園裡面就養成了好習慣, 那麼幼稚園都需要養成哪些好習慣呢?

習慣(一):培養孩子良好的勞動習慣, 以及自我服務的意識

1、在幼兒期, 讓孩子學會自理, 承擔一些簡單的勞動, 為的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及個人義務感和責任感, 並由此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比如:早晨入園時, 請第一個到園的小朋友幫忙放杯子;請每一組第一個到園的孩子幫忙把自己這組的椅子從桌子上搬下來擺放整齊;午飯後, 請幼兒輪流幫忙擦桌子、掃地;傍晚放學臨走前請每位幼兒把自己的椅子放到桌子上擺放整齊隨年齡增長, 他們不僅要獨立穿脫衣服、洗臉洗手,

而且還要自己洗手絹、洗襪子。

2、在家裡, 可以讓孩子扮演老師的角色, 教爸爸、媽媽做事情, 鞏固所學的技能。 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是爸媽小幫手”, 與孩子一起唱“勞動最光榮”, 以及觀看有關的電視節目等, 讓幼兒知道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 激發孩子自己動手做的欲望。

3、在學校也可以運用“給小班弟弟妹妹餵飯”、“給娃娃穿衣服”等遊戲來教給孩子一些勞動技能。 孩子們在這些遊戲中, 會學到一些吃飯、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 這種方法, 符合幼兒心理特點, 自然親切, 生動活潑, 收效較明顯。

習慣(二):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獨立性

1、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從平常生活的點滴做起, 不能光靠幾條規矩來執行。 這時期在給孩子做日常清潔衛生時, 要逐漸地給他灌輸衛生的知識與概念, 告訴他什麼是髒的, 什麼是乾淨的, 教育他飯前便後要洗手, 不吃髒東西、不隨地吐痰、不吸手指、不挖鼻孔、不摳耳朵, 要養成整潔衛生的習慣。

要定期給孩子剪指、趾甲, 這時期孩子的手到處亂摸, 手指甲一定很贓。 在給孩子洗臉、洗手時, 要開始教孩子自己來洗手, 教他如何擦肥皂, 如何洗手。

2、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有許多孩子吃飯時不專心、東張西望、吃得很慢, 加上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 幼兒之間交往的需要也不斷地增加, 吃飯時講話的現象也多起來, 教師的提醒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調動幼兒的內在因素, 激發他們的上進心, 才能讓幼兒變被動為主動, 自覺遵守紀律。 吃飯吃得認真, 不講話、吃得較快、不挑食的都會得到“紅蘋果”。

3、時間一長, 孩子們都爭著當“大小孩”, 不像“小孩子”那樣處處讓教師提醒, 吃飯講話、不專心、東張西望、吃得很慢等壞習慣減少了很多, 吃飯不再成為孩子們的難題了。 在家裡家長還應該培養孩子細嚼慢嚥的好習慣, 幫助孩子每餐用膳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但也不宜過急催促。 每次盛飯不宜過多, 情願吃完後再添, 調動孩子吃飯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