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必知 月子飲食的三要訣
要訣一:階段性食補
中醫典籍《金匱要略》指出, “新產婦人亡津液、胃燥”, 新媽媽產後非常虛弱, 消化吸收還不順暢, 如果此時攝食過多的養分, 反而會造成“虛不受補”的現象。 所以產後飲食需要按照身體復原做階段性規劃, 才能循序漸進順利復原。
第一周:代謝排毒、活血化瘀
第一階段, 也就是產後第一周, 這時新媽媽體力很差、全身腫脹未消, 腸胃消化吸收尚在“休眠”中, 子宮正在強力收縮, 惡露大量排出。 這時候的飲食調補重點在於促進腸胃功能的“蘇醒”, 促進惡露和水分的排出, 並補充體力, 提高抵抗力。
第二周:養腰固腎、收縮內臟和骨盆腔
隨著子宮入盆腔, 脾胃功能的恢復和內臟的復位、收縮就成為本周食補的重點。 因為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 與營養吸收、內臟收縮密切相關, 調補到位才能幫助媽媽吸收營養;《本草綱目》指出, “豬腎治產勞虛汗, 通膀胱, 補虛壯氣, 消積滯”建議此時多吃腰類食材(豬腰、雞腎、羊腰等)。
第三周:滋養泌乳、補中益氣
新媽媽已經逐步恢復, 母乳品質也趨於穩定, 產後第三階段的調補重點就在於滋養泌乳, 補充元氣。 母乳是媽媽的精血生成的, 只要產後調補得宜, 氣血順暢, 奶水就會源源不絕;而哺乳會消耗大量能量, 所以這時滋養進補是最恰當的時機。 從這周開始, 媽媽可以開始選擇麻油雞湯、花生豬蹄湯等蛋白質含量較高、比較滋補的菜色。
第四周:滋養泌乳、改善體質
這是新媽媽即將邁向正常生活的過渡期, 媽媽的體力、腸胃、精神都已恢復良好。 到了這一周, 千萬別鬆懈, 更應該嚴格按照坐月子的飲食和休養方式, 使體力更加充足, 才能鞏固整個坐月子的成果, 幫助媽媽達到最佳體力與健康狀態。
要訣二:產後溫和熱補
中醫典籍《傅青主女科》指出, 產後“寒則血塊停滯, 熱則新血崩流”, 所以產後需要溫和熱補, 才能有效補氣補血, 並避免加重熱性症狀的不適;月子食用油的選擇是溫和熱補的關鍵。
中國著名藥典《本草綱目》記載:黑芝麻“補五臟、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 久服輕身不老”;而黑芝麻油自古就能入藥,
而以現代營養學角度來看, 黑芝麻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優質蛋白質、豐富的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 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修復細胞, 保護神經系統、骨骼肌肉、視網膜, 延緩衰老等作用);而黑芝麻中所含的芝麻素、芝麻酚的營養成分更具有解毒保護肝臟、抑制膽固醇、抗氧化等多種作用;此外, 黑芝麻含鈣量是牛奶的10倍, 每100克的黑芝麻含鈣量是1456毫克。
坐月子正是新媽媽的多事之秋:產後容易掉發、白髮, 孕期引起的便秘延續到產後, 孕期產生的孕斑、黑斑揮之不去, 而新媽媽在孕期損耗大量鈣質、產後馬上就需要哺喂母乳, 更需要通過黑芝麻油和各種食材來補足各種營養素。
其他食用油可以帶來這些食療效果嗎?一般麻油多為大火炒焦製作, 吃起來很香, 但是容易引起產婦上火燥熱症狀。 而家庭常用的沙拉油、花生油與一般的食用油無法起到溫和熱補的作用, 也會造成熱量負擔;橄欖油熱量負擔小, 但是只適合涼拌, 不宜熱炒。
文火爆透老姜
姜能解表散寒、溫肺止咳、溫潤子宮, 而姜皮利尿消腫, 搭配百分百黑芝麻低溫烘焙而成的黑麻油, 產生相加相乘作用, 暖化溫補子宮、活化內臟, 更能起到溫和熱補的效應。
建議坐月子時, 每餐都以黑麻油文火爆透老薑, 再翻炒食材, 隨之燉煮。 但是老薑爆到金黃色即可(即薑的兩面皺起來), 切不可爆到焦黑, 以免引起上火症狀。
要訣三:用去除酒精的米酒精華燉煮餐點
南方和華東地區坐月子的傳統習俗是使用米酒或酒釀(醪糟)煮月子餐, 這是因為古代飲用水無法消毒殺菌, 只好使用米酒煮食, 而米酒酒精成分高達20%, 現代家庭就算經過高溫煮食, 也會殘留酒精。 根據研究, 酒精成分會延緩產婦傷口癒合, 也會通過奶水傳輸給寶寶, 將造成寶寶嗜睡、影響大腦發育, 非常不適合產婦食用。
由於產後全身細胞呈現鬆弛狀態, 而孕期體內的水分比孕前增加1/3, 這種生理性水腫會在產後代謝排出, 所以建議一般飲用水不要一次性喝太多, 以免增加腎臟負擔, 水腫不易消除, 也可能造成內臟下垂, 進而形成水桶肚、水桶腰,
建議您採用完全去除酒精、保留米酒營養精華的月子餐專用湯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