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問我愛你有多深,
月亮很難代表我的心,
我的愛意全在文章裡!
胃病">
氣機不暢、氣化失司是慢性胃病的主要病機
慢性胃病,
多屬中醫的“胃痛”、“痞證”範疇。
其形成有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兩方面。
本虛表現在肺、脾、腎三髒氣虛或氣陰兩虛,
其中以脾虛更為突出;邪實有水濕、濕熱、瘀血、濁毒四個方面,
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產物。
根據傳統的中醫理論“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人體先天稟賦怯弱、臟腑虛損、衛氣失固者易感風濕、風熱、濕毒之邪,
邪氣久蘊不去,
則蘊久化熱,
熱傷脈絡、血溢脈外,
而為瘀血,
濕熱毒夾瘀,
加之熱耗陰精,
水濕不化、閉遏難出,
使濕熱瘀互結臟腑經絡,
使本病呈反復發作、纏綿難愈之頑疾。
由於脾腎虛損,
脾失健運,
不能正常運化水濕,
水穀精微不化;氣機升降出入失調,
氣機逆亂,
血行瘀滯、濁毒壅塞,
水濕濁毒又反傷脾胃,
形成因虛致瘀、因瘀致虛、虛實夾雜之惡性循環。
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
脾胃氣虛則氣機升降失常,
中焦失健,
加之患者多有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易疲勞、情緒躁動等現象,
故多有肝氣鬱結反乘脾胃,
中焦氣機鬱滯,
脾失健運,
正氣不得複;氣血、津液鬱滯不暢,
而致氣機逆亂、氣化不利、臟腑功能失調。
扶正祛邪、調暢氣機為慢性胃病的主要治法
慢性胃病以正虛邪戀為特點,
臨證時要權衡標本緩急、虛實兼顧,
立方遣藥要以補配消,
以塞配通,
疏通氣機,
以調理臟腑功能及調暢逆亂之氣機,
使陰平陽秘,
元氣生生不息。
★平補緩攻,
動靜相宜
抓住慢性胃病“正虛邪戀”的病機特點,
單純補益或補益太過,
濕熱毒瘀非但不能祛除,
反而使濕熱毒瘀滯留加重,
使氣機升降受礙,
脾氣不升,
胃氣不降,
肝氣不疏,
導致正氣更虛;若攻伐太過,
濕熱毒瘀雖祛,
而元氣大傷則氣機升降出入無力,
體虛不復,
導致疾病難愈。
因此在治療上,
採取補益脾、肺、腎之平補,
清利濕熱、活血化瘀之緩攻。
補益多用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山藥、大棗、甘草、枸杞子等平補之劑,
而且加用雞內金、砂仁以防止補益太過而致氣機壅滯或礙胃,
用之取其補而不滯之功效。
此即《內經》“動靜相召”之義。
所謂動藥,
是指藥中善於行散走竄之品,
靜藥是言藥中具有補養助益之能者。
以補配消,
以塞配通,
即是在靜藥之中適量加入動藥,
既行補之滯,
又增補益之力。
清利濕熱多選用黃芩、黃連、黃柏、公英、敗醬草、藿香、佩蘭、香薷等清利之品,
活血化瘀多選用丹參、桃仁、莪術、元胡、五靈脂、三七、白芨、蒲黃等,
以達到清利濕熱、活血化瘀、祛邪而不傷正。
順氣消脹多選用陳皮、枳實、厚朴、腹皮等,
行氣止痛多選用香附、木香、元胡、郁金、青皮、佛手、香櫞等。
總之,
平補緩攻,
動靜相宜,
以協調人體陰陽,
和暢氣機,
方能達到正虛得補,
邪去病卻的目的。
★疏理肝氣、調理氣化
慢性胃病以正虛為主,
存在濕熱毒瘀等病理產物,
治療時,
應注意疏肝氣、健脾氣,
以達到“氣行則水運”之目的,
使樞利之氣機得以調暢,
五臟六腑功能得複。
肝的特性喜升而惡降,
喜散而惡斂,
根據臨床所見,
慢性胃病常因肝氣鬱結,
反乘脾胃而致病情反復發作,
又因久病不愈、氣機不調而致肝氣不得舒暢,
使病情逐漸加重。
在治療慢性胃病時,
辯證審因,
在大隊扶正固本、清利活血的藥物中酌情加入疏理肝氣之劑,
多採用柴胡、川楝子、陳皮等。
此類藥物多性溫味辛,
既可通達氣機,
又能醒胃悅脾,
若只清利、活血,
不懂行氣,
則如同死水,
邪實終難以祛除。
但芳香藥物施之不宜,
有化燥傷陰之虞,
為醫之忌,
故應用芳香理氣藥物時,
往往結合病情,
巧妙構思,
佐以酸甘生陰之品,
除燥防烈,
如陰虛者加生地、沙參、石斛、白芍、甘草等。
總之,
治療慢性胃病,
以補益脾腎、疏理肝氣為契機,
剛柔相濟,
佐使相宜,
重在調理氣化,
使病勢迎刃而解,
謂“氣化而愈者,
愈出自然”。
藍瘦,
香菇,
讀者來了不評論,
老大不給我發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