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白草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Bái Cǎo

【別名】倒生草、白花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白草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 Tzvel.[Pen-nisetum ongolicum Franch.;P.flaccidumauct.Griseb.]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 洗淨, 以紙遮蔽, 曬乾。

【原形態】白草 多年生草本。 具橫走根莖。 稈直立, 單生或叢生, 高20-90cm。 葉鞘疏鬆包莖、近無毛, 基部者密集近跨生, 上部短於節間;葉舌短, 具長1-2mm的纖毛;葉片狹線形, 長10-25cm, 寬5-8(-12)mm, 兩面無毛。 圓錐花序直立或稍彎曲, 長5-15cm, 寬約10mm;主軸具棱角, 無毛或罕疏生短毛;剛毛柔軟, 細弱, 微粗糙, 長8-15mm, 灰綠色或紫色;小穗通常單生, 卵狀披針形, 長3-8mm;第1穎微小, 先端鈍圓, 銳尖或齒裂;脈不明顯, 第2穎長為小穗的1/3-3/4, 先端瑞芒尖,

具1-3脈;第1小花雄性, 罕或中性, 第1外稃與小穗等長, 厚膜質, 先端芒尖, 具3-5(-7)脈, 第1內稃透明, 膜質或退化;第2小花兩性, 第2外稃具5脈;先端芒尖, 與其內停同為紙質;鱗被2, 楔形, 先端微凹;雄蕊3, 花藥先端無毫毛;花柱近基部聯合。 穎果長圓形, 長約2.5mm。 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800-4600m的山坡和較乾燥之處。

資源分佈:分佈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呈圓柱形, 有的分枝, 長短不一。 長30-60cm, 直徑0.2-0.4cm。 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 微具光澤, 具縱縐紋, 節明顯, 稍突起, 偶有鬚根殘留, 節間長短不等, 長1.5-3cm。 質地堅硬, 斷面中央有白色髓心, 皮部與中柱不易剝離。 無臭, 味淡。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類方形細小細胞,

有的細胞中含矽質小塊。 皮層較窄, 散有數個有限外韌型細小的葉跡維管束, 四周有纖維包圍, 內皮層細胞的內壁特厚, 有的有矽質小團塊。 中柱鞘為1-2層厚壁細胞, 中柱內散有多數有限外韌型維管束, 四周有維管束鞘纖維包圍, 中柱中央常成空洞。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涼血止血。 主熱淋;尿血;肺熱咳嗽;鼻衄;胃熱煩渴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24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