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不抱怨讓我們過得更好

我們身邊充滿了抱怨:孩子不懂事、家人不體諒、上級不公平、人生不如意……有的抱怨是我們說給別人的, 有的是別人說給我們的, 但奇怪的是, 幾乎沒人抱怨過自己。 美國媒體近日刊登的一篇文章解釋了這一現象。 該文作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企業管理講師蒂莫西·費里斯指出, 抱怨是把心中的不滿發泄給別人, 任何抱怨都有一個前提——我是對的, 別人是錯的。 它就像思維的“慢性毒藥”, 逐漸侵蝕人們的善良、意志、親情……同時, 他用親身體驗告訴我們, 只要堅持21天不抱怨, 就能改變生活。

抱怨成為“全民情緒”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 有時候, 我們不僅會針對人, 也會針對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不滿;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 我們還會在腦海里抱怨給自己聽。 ”臺灣心靈作家張德芬說。 如今, 抱怨已不是某個人的發泄渠道, 而成為一種“全民情緒”。 國內一項調查顯示, 65.7%的職場人表示自己每天抱怨1~5次, 4.8%的人每天抱怨多達20次以上。 抱怨在其他國家也同樣流行。 美國某無線網絡公司調查發現, 約70%的人表示, 有的同事總愛發牢騷, 其中67%的人認為這影響了自己的工作效率;英國一項最新調查顯示, 英國人平均每天要花14.5分鐘向親友傾吐郁悶心情, 相當于一生中要花106天發牢騷;法國調查顯示, 93%的人認為本國人愛抱怨;澳大利亞心理學會調查顯示,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抱怨自己“壓力大”。

在美國著名心靈導師、全球“不抱怨運動”發起人威爾·鮑溫看來, 人們喜歡抱怨主要有5方面原因。 第一, 當自己得不到更多關注時, 就容易抱怨, 這是人的心理訴求。 比如, 我們向他人抱怨工作繁重, 潛意識是希望別人多做一些。 第二, 人們想逃脫自己的責任, 或在工作、家庭中遇到問題。 第三, 出于炫耀心理, 因為人們總會抱怨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當他抱怨別人缺點時, 其實就在暗示自己沒有這種缺點。 第四, 有的人抱怨是因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 這樣的人往往很難超越自己。 最后, 有人是因為想控制別人, 當目的達不到時, 就容易用抱怨還擊。

不抱怨帶來神奇變化

無論是哪種抱怨,

帶給我們的影響都是消極的。 美國《時代》周刊曾這樣形容, “抱怨像口臭會傳染, 而習慣抱怨的人, 就是在向自己的鞋子里倒水。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李建明教授表示, 這句話形象地說出了抱怨對個人和群體心理的影響。 一方面, 它讓人們變成“受害者”, 為挫敗、失落、憤怒找到正當理由, 導致其心態失衡、言語失禮, 甚至行為失常。 另一方面, 抱怨傳遞的負面情緒會動搖團隊“軍心”, 成天被“祥林嫂”倒“苦水”, 親友也不堪負荷, 長此以往, 會破壞家庭關系和人際圈子。

更重要的是, 抱怨傷身。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神經內分泌學教授羅伯特·薩波爾斯基研究表明, 老抱怨會強化消極思維, 進而導致大腦產生一系列不良變化。

聽別人抱怨產生的后果更嚴重。 研究顯示, 聽人抱怨超過30分鐘, 就會導致壓力激素皮質醇水平升高, 從而阻斷神經元聯系、加速細胞死亡。 反復被負面情緒襲擊, 容易導致認知功能減退。

張德芬說:“天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 他的事, 老天的事。 抱怨自己的人, 應該試著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 應該試著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 請試著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愿望。 這樣一來, 你的生活會有想象不到的大轉變。 ”蒂莫西·費里斯則用時3個月, 做到了連續21天不抱怨, 并體會到了它給生活帶來的神奇改變:1.解決事情的能力增強。 每當要描述一件事或一個問題, 他都會先在腦子里自問自答, 并盡量找出解決方案。

2.學會隨時趕跑負面思維和消極情緒, 讓自己的精神和睡眠都得到質的飛躍。 3.用陳述事實代替抱怨, 讓溝通更高效。 4.提出建設性意見, 無形中引導身邊人多思考、少批評, 許多問題順利解決。

少了抱怨的職場, 你會發現工作更順利;少了抱怨的生活, 你會感到更快樂。 有人說, 不抱怨是自己與自己建立的心靈契約, 是一種陽光、積極、獨特的心靈體驗。 研究也顯示, 很少抱怨的人生活態度更積極, 幸福感強, 家庭和朋友關系處理得更好, 而且更加自信。 李建明說, 我們無法改變世界和他人, 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 “人無所謂好壞, 一切思想使然”, 心態變了, 世界也會變得開闊。

21天養成不抱怨的習慣

心理學家發現, 21天通常是一個行為轉變成一個習慣的周期。

如果我們能連續21天不抱怨, 那它就會慢慢成為習慣。 如何堅持下去?廣東愛家心理咨詢研究所理事長馬健文給了一些小竅門。

1.換個思考角度。 抱怨有傳染性, 容易讓人陷入和周圍人相同的負面思維中, 此時要馬上換個角度想問題。 美國職場培訓師特雷弗·布萊克說:“當抱怨的想法在腦海中浮現時, 別等它脫口而出, 就立刻換個想法。 比如想到‘房子真貴, 可我沒錢買’, 不妨換個想法, ‘等我有錢了就把它買下來, 但這需要我馬上開始工作’。 ”這樣能給大腦積極暗示, 更好地調整自己。

2.轉移不良情緒。 如果負面情緒根深蒂固, 難以通過轉換角度來消除, 可以試試“物理方法”——拿出耳機聽音樂、去外面跑步等。

3.常做感恩練習。習慣抱怨的人可能短期內很難改變,可以通過感恩小練習來增加對快樂的記憶:每周抽幾天,在睡前列舉出幾天中5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最好是細微、不重復、具體的。

有時候,自己堅持很久不抱怨了,但親友、同事突如其來的抱怨卻會讓我們的努力化為烏有。馬健文說,避免被外來的抱怨影響,可以試試下面幾招。首先,找借口遠離負面對話。比如在社交場合遇到一群可怕的抱怨者,試圖阻止抱怨會被他們攻擊,保持沉默又顯得不太有禮貌,此時不妨趕緊找理由離開。其次,在腦海里重構他人的消極對話。比如有人說,“我討厭星期一,因為周末太短,沒休息夠”,我們不妨反向暗示:“好在我休息得不錯。”任何積極想法都可以避免陷入別人的牢騷中。最后,如果實在走不開,不妨要求抱怨者親自解決他提出的難題。他們只是為了發泄,根本想不到皮球會被踢回來,可能就會氣沖沖地走掉。(張杰)

3.常做感恩練習。習慣抱怨的人可能短期內很難改變,可以通過感恩小練習來增加對快樂的記憶:每周抽幾天,在睡前列舉出幾天中5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最好是細微、不重復、具體的。

有時候,自己堅持很久不抱怨了,但親友、同事突如其來的抱怨卻會讓我們的努力化為烏有。馬健文說,避免被外來的抱怨影響,可以試試下面幾招。首先,找借口遠離負面對話。比如在社交場合遇到一群可怕的抱怨者,試圖阻止抱怨會被他們攻擊,保持沉默又顯得不太有禮貌,此時不妨趕緊找理由離開。其次,在腦海里重構他人的消極對話。比如有人說,“我討厭星期一,因為周末太短,沒休息夠”,我們不妨反向暗示:“好在我休息得不錯。”任何積極想法都可以避免陷入別人的牢騷中。最后,如果實在走不開,不妨要求抱怨者親自解決他提出的難題。他們只是為了發泄,根本想不到皮球會被踢回來,可能就會氣沖沖地走掉。(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