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前餐後的習慣必須大調整
我們強調過很多在飯後做的有益身心的事情, 比如說散步, 比如說吃水果、喝茶、小站五分鐘……不過, 最近又有專家提出了相反的意見, 認為這些我們平時認為是對的習慣, 如果改在飯前就做的話, 對身體的好處更多。 到底這個說法又有何依據呢?我們一起來看過才知道。
傳統的養生習慣告訴我們說:“飯後百步走, 活到九十九”, “飯後一個果, 不上衛生所”……不過隨著科學的一步步發展, 這些舊觀點遭到挑戰。 實踐證明:飯後散步、飯後小睡、飯後吃水果、飯後刷牙、飯後喝湯均是不利健康的習慣。 而一種強身健體的新方法——餐前保健,
飯前散步才健康
餐前散步:散步是老少皆宜的有效鍛煉方法。 我國俗話講:“飯後百步走, 活到九十九。 ”意即飯後散步有益健康。 但據科學分析, 飯後散步, 並不正確。 因為餐後食物集中在胃裡, 這裡需要大量的消化液和血液來消化食物。 此時, 如適當休息, 全身血液便可適量地進入消化器官, 使食物充分消化;如果餐後即行散步, 血液需運送到全身其他部位, 胃腸的血液供應相應減少, 食物就得不到充分消化。
餐後散步, 對患有冠心病、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症、糖尿病、胃下垂、慢性食道病以及進行過胃手術的病人尤其不利。
小常識:“飯後”小禁忌
飯後如果立即做一些對靈敏性和準確度要求較高的活動或工作, 比如駕駛, 則很容易導致不良後果。 據美國保健學會專家的調查發現, 許多車禍的發生與肇事者飯後立即駕駛有關。 這是因為飯後血液都集中於胃部, 大腦缺氧現象嚴重, 注意力難以集中, 反應速度減慢,
餐前小憩:睡眠對恢復體力, 提高免疫力, 保證健康十分重要。
不少人有午睡的習慣, 而傳統的午睡在午餐後進行, 但睡醒後, 常常發生頭昏腦脹, 四肢乏力, 周身酸軟的不適感。 這是由於進餐後, 血液湧向胃腸道, 去幫助消化食物, 致使流向大腦與四肢的血液減少, 大腦和肢體便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與養分供給, 乳酸等代謝產物也無法及時排出, 因而會出現上述症狀。 新的午休方式是飯前睡午覺, 即下班回家先吃點水果或牛奶後上床午睡半小時到一小時, 然後再進午餐。 實踐證明, 這樣午休更能有效地消除疲勞, 增進食欲, 並可使餐後的食物能得到充分的消化與吸收。
小常識:6分鐘的強大威力
“短暫睡眠”的“強大威力”——僅僅一個“6分鐘的小盹”就能在較大程度上提高記憶力。
一系列關於睡眠的研究都表明:這種“短暫睡眠”對於那些每天需要處理大量資訊, 長期從事腦力工作的人來說至關重要, 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恢復體力和幹勁, 增強工作效率。
餐前刷牙:刷牙是預防齲齒所必須的手段與措施, 故人們提出刷牙次數與時間是每天刷3次, 每次3分鐘。 傳統的刷牙是餐後進行, 其實, 這並不科學。 近些年來, 一些牙科專家提出, 刷牙應在餐前進行。 這是由於齲齒的形成,
餐前吃水果:許多人習慣於餐後吃水果, 認為這樣可以輔助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 聽起來, 這似乎也有道理。 但一些營養學家認為, 這是不正確的。 因為, 餐後吃水果, 日久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小常識:最適合餐前吃的水果
餐前吃香蕉、紅棗。 香蕉含有很高的鉀, 對心臟和肌肉的功能有益, 同時香蕉可以輔助治療便秘、小兒腹瀉等, 適合餐前食用。 紅棗含有大量維生素C, 故有“天然維生素C丸”之美稱, 餐前食用為好。 但是胃痛腹脹, 消化不良的人要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