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罌粟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拼音名】Jì Yīnɡ Sù
【英文名】Mexican Pricklepoppy
【別名】老鼠竻
【來源】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薊罌粟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gemone mexicana L.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 曬乾。
【原形態】薊罌粟 一年生草本, 高30-100cm, 具苦汁液。 莖具分枝, 散生刺, 被白粉。 基生葉密聚;具長不足1cm的短柄;葉片橢圓形, 長為5-20cm, 寬2.5-7.5cm, 上面綠色, 沿脈的兩側灰白色, 下面灰綠色, 兩面沿脈散生刺, 邊緣羽狀深裂, 裂片具波狀齒, 齒尖有刺;莖生葉互生, 無柄或半抱莖。 花密集排列成頂生花序;花梗極短;每花具2-3枚葉狀苞片, 長l-3cm, 寬1-1.5cm;萼片舟形, 長1cm, 先端具距, 距尖有刺, 外面散生少數刺,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850-1200m的田壩中或江邊。
資源分佈:福建、臺灣、廣東、海南、雲南等地有庭園栽培, 或逸為野生;北京、河南等地偶見栽培。
【化學成份】
地上部分含別隱品堿(allocryPtoPine), 原阿片堿(protopine), 小檗堿(berberine), 二氫血根堿(dihydrosan-guinarine), 二氫白屈菜紅堿(dihydrochelerythrine), 血根堿(san-guinarine), 白屈菜紅堿(chelerythrine)等生物鹼, 開花期原阿片堿和別隱品堿含量最高, 分別為0.09%和0.32%。
乾燥全草中所含生物鹼除與地上部分所含的相同外,
另有報導薊罌粟還含6-丙酮基二氫血根堿(6-acetonyl dihy-drosanguinarine), 6-丙酮基二氫白屈菜紅堿(6-acetonyl-dihy-drochelerythrine), 網葉番荔枝堿(reticuline), 唐松福林堿(thalifo-line), 丙酮基斑點亞洲罌粟米定堿(acetonyl-reframidine), 丙酮基-隱掌葉防己堿(acetonyl-muramine);其去脂粉末含氧化白毛茛分堿(oxyhydrastinine)。
花含異鼠李素(isorhamnetin), 異鼠李素-3-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glucoside), 異鼠李素-3, 7-二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 7-diglucoside), 3-甲氧基槲皮素(3-methoxyquercetin)及香草酸(vanillic acid)。
【性味】辛;苦;涼
【歸經】脾、肺、膽三經
【功能主治】發汗利水, 清熱解毒, 止痛止癢。 。 主感冒無汗, 黃渲, 淋病, 水腫, 眼瞼裂傷, 疝痛, 疥癲, 梅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6g。 外用:適量, 搗汁塗。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消腫利膽, 祛痰, 止瀉的功能。 全草用於黃膽水腫,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