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赤楠根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赤楠, 首載於《植物名實圖考》, 原名牛金子, 雲:牛金子, 江西處處有之。 叢生小科, 硬莖褐色, 葉如榆葉而小, 無齒, 亦微團, 附莖甚密,

秋開·小紫花, 繁鬧如穗, 多須, 結實如龍眼核, 灰黑色, 頂上有小暈。 所述形態特徵及產地與今赤楠相一致。

【拼音名】Chì Nán Gēn

【別名】叫耳蒙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赤楠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zygium buxifolium Hook.et Arn.;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根部, 洗淨, 切片, 曬乾。 根皮, 在挖取根部時, 及時剝割, 切碎, 曬乾。

【原形態】赤楠, 灌木或小喬木。 嫩枝有棱, 幹後黑褐色。 葉對生, 葉柄長約2mm;葉片革質, 闊橢圓形至橢圓形, 有時闊倒卵形, 長1.5-3cm, 寬1-2cm, 先端圓或鈍, 有時有鈍尖頭, 基部闊楔形或鈍, 全緣, 上面幹後暗褐色, 無光澤, 下面稍淺色, 有腺點;羽狀脈多而密。 聚傘花序頂生, 長約1cm, 有花數朵;花梗長1-2mm;花蕾長約3mm, 花白色;萼管倒圓錐形, 長約2mm, 萼齒淺波狀;花瓣4, 分離, 長約2mm;雄蕊多數,

長約2.5mm;子房下位, 花柱與雄蕊等長。 漿果球形, 直徑5-7mm。 花期6-8月, 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物低山疏林或灌叢。

資源分佈: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 適溫30℃時生長迅速, 稍耐寒。 以土層深厚而富含腐殖質的土壤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 秋季果實呈紫黑色時採收, 除去果皮, 把種子晾乾, 放布供暖置通風處貯藏。 翌年春季3月播種育苗。 按行距35cm開溝, 深5cm左右, 每隔5cm播1顆種子, 播後覆土、鎮壓、澆水。 當苗高50-60cm時, 按行株距300cm×300cm挖穴定植。

田間管理 幼苗出土後, 要及時鬆土除草, 苗高10cm左右時, 追施腐熟人糞尿, 以後每月追肥1次。 定植後, 每年中耕除草3次, 施以堆肥或廄肥, 每次在植株旁開溝施入,

施後培土。

【性味】味甘;微苦;辛;性平

【歸經】歸腎;脾;肝經

【功能主治】益腎定喘;健脾利濕;祛風活血;解毒消腫。 主喘咳;浮腫;淋濁;尿路結石;痢疾;肝炎;子宮脫垂;風濕痛;疝氣;睾丸炎;痔瘡;癰腫;水火燙傷;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外用:適量, 搗敷或研末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