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舌頭上有瘡怎麼辦

舌頭是人體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舌頭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的一個審查標準。 中醫診治疾病除了按脈之外就是觀察人的舌頭, 如果舌尖紅則是人有心火, 如果是舌兩邊紅則是有肝火。 舌頭如果是白膩的表示有濕氣, 舌頭如果胖大也是表示有濕氣。 那麼舌頭上有瘡代表的是什麼?

口舌生瘡或潰爛、出現局部疼痛的口腔病。 部分患者常反復發作, 甚至潰瘍久不癒合。 多由心脾積熱, 外感熱邪, 或脾胃濕熱, 陰虛陽亢所致。 古代文獻中, 又稱此病為口破、口疳、口瘍, 發生在舌的稱舌瘍。 可見于現代醫學的口腔潰瘍。

瘡瘍皆屬於火, 但有實火與虛火的區別, 如因煙酒不節, 或多食肥甘厚味, 留滯生熱, 或外感風熱、濕熱之邪, 入裡化火, 或情志鬱結, 久而化火, 多屬實火;素體陰虛, 熱病傷陰, 或睡眠不足, 長期疲勞而致人身體衰弱。

病因

多由心脾積熱, 外感熱邪, 或脾胃濕熱,

陰虛陽亢所致。

臨床表現

本病的主要症狀是口腔黏膜反復出現圓形或橢圓形小潰瘍, 可單發或多發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分, 有劇烈的自發痛, 一般在10天左右可自愈。 局部症狀比較顯著, 全身症狀多不明顯。 發現本病時多在潰瘍期, 潰瘍直徑2~3毫米, 底淺, 邊緣整齊, 周圍有紅暈, 潰瘍面黃白色纖維素性滲出物覆蓋, 有劇烈的燒灼樣痛, 遇冷、熱、酸、鹹等刺激都使疼痛加重, 語言、飲食均感困難, 持續4~5天后轉入癒合期, 癒合不留任何瘢痕, 但可以反復發作。

好發於青壯年, 女性多於男性。 發病進唇、頦、舌邊緣、牙齦等處出現孤立的圓形成橢圓形成淺層小潰瘍, 有的同時多處發生。 疼痛劇烈似燒灼樣。 隨天氣、情緒、勞累等因素可復發。

本病可遷延數年, 數十年不愈。 中醫將本病分實火、虛火兩型, 前者表現:惡寒、發熱、頭痛、便秘、溲黃、舌苔黃厚乾燥, 有時伴頜下淋巴結大疼痛, 後者可無明顯全身症狀或有低熱。 一些人伴有口燥, 咽幹、手心燙、失眠、多夢、舌苔剝落等。

鑒別診斷

口腔黏膜潰瘍和糜爛雖然都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常見的症狀,

但臨床表現糜爛與淺表潰瘍是有區別的。

1.口腔潰瘍

由全身或局部因素引起, 各種潰瘍雖有上皮內或上皮下, 淺層或深層, 急性或慢性, 良性與惡性之分, 但都有凹陷性;外形規則, 呈圓或橢圓形;邊界分明, 與周圍正常黏膜“經緯分明”。

2.口腔糜爛

臨床表現為與正常黏膜表面齊平的充血和糜爛, 並無凹陷, 上覆滲出性假膜, 形狀多樣, 並不規則, 與周圍正常黏膜間界限不清。 其次, 兩者的病程和預後不一樣。 潰瘍一般病程較短, 一旦癒合, 就“乾脆俐落”, 淺在的和良性的潰瘍癒合後都無瘢痕, 但深及肌層的潰瘍和惡性口腔潰瘍例外。 糜爛一般病程較長, 反復遷延, 而且癒合過程“拖泥帶水”,

但糜爛一般不留瘢痕。 最後兩者在顯微鏡下的表現不一樣。 潰瘍表現為上皮連續性有中斷, 糜爛比較淺表而無上皮連續性的中斷。 當潰瘍和糜爛不太典型時, 鑒別就會有難度, 但只要細心觀察, 一般來說還是可以區別的。 這兩種病損是可以相互轉化或兩者同時存在。

辨證施治

1.外感時毒型

(1)證候多發於外感後1~2天, 伴有外感症狀。 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紅腫, 微痛, 舌尖或唇內出現栗粒樣小紅點或小皰疹, 12小時內皰疹潰破, 呈表淺潰瘍, 邊界清楚。

(2)治則清熱解毒, 健脾化濕。

(3)方藥銀花、連翹、藿香、木香、佩蘭、茯苓、神曲、枳殼、葛根、白術、代赭石、旋覆花(包煎)。 水煎, 日1劑。

2.脾胃積熱

(1)證候口舌多處糜爛生瘡, 瘡面紅腫, 灼熱疼痛, 甚則口臭牙齦腫痛, 伴口渴多飲, 尿黃便秘, 舌紅苔黃, 脈滑數。

(2)治則清熱瀉火, 蕩滌胃熱。

(3)方藥山梔、黃芩、連翹、大黃、芒硝、薄、黃連、竹葉、甘草。 水煎, 日1劑。

3.脾腎陽虛

(1)證候口舌生瘡, 潰瘍面色白, 周圍不紅, 數量少, 久治不愈, 伴四肢不溫, 口幹喜熱飲, 腰背酸痛, 尿頻清長, 大便溏,舌淡苔白膩,脈沉弱。

(2)治則溫補脾腎,引火歸源。

(3)方藥制附片、(先煎30分鐘),肉桂、熟地、山茱萸、山藥、丹皮、茯苓、澤瀉、蒼術。水煎,日1劑。

4.脾胃虛弱

(1)證候口舌生瘡反復發作,瘡面色淡凹陷,伴神疲氣短,不思飲食,四肢不溫,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2)治則補中益氣,健脾化濕。

(3)方藥黃芪、黨參、當歸、陳皮、柴胡、升麻、藿香、茯苓、白術、甘草。水煎,日1劑。

5.心腎陰虛

(1)證候潰瘍顏色鮮紅,數量多,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疼痛晝輕夜重,伴心悸心煩,失眠多夢,健忘,眩暈耳鳴,腰膝酸痛,咽幹口燥,小便短黃,舌紅苔薄,脈細數。

(2)治則滋陰清火,養心安神。

(3)方藥生地、地骨皮、山藥、澤瀉、山茱萸、野菊花、連翹、升麻、砂仁、桑寄生。水煎,日1劑。

6.血虛陰虧

(1)證候口舌潰爛多發於月經前後,伴月經先期量多,五心煩熱,口幹喜飲,舌淡苔薄白,脈細數無力。

(2)治則養血益陰,潛降虛火。

(3)方藥當歸、白芍、生地、淡竹葉、茯苓、丹皮、山梔、柴胡、麥冬、五味子、玄參。水煎,日1劑。

7.虛火上炎

(1)證候口唇、舌、頰部內黏膜有潰瘍面,紅腫疼痛難進食,說話困難,舌質紅,脈弦滑數。

(2)治則去腐、解毒。

(3)方藥膽礬。用法:將膽礬塗於潰瘍面,不要研成粉,以防過量。

大便溏,舌淡苔白膩,脈沉弱。

(2)治則溫補脾腎,引火歸源。

(3)方藥制附片、(先煎30分鐘),肉桂、熟地、山茱萸、山藥、丹皮、茯苓、澤瀉、蒼術。水煎,日1劑。

4.脾胃虛弱

(1)證候口舌生瘡反復發作,瘡面色淡凹陷,伴神疲氣短,不思飲食,四肢不溫,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2)治則補中益氣,健脾化濕。

(3)方藥黃芪、黨參、當歸、陳皮、柴胡、升麻、藿香、茯苓、白術、甘草。水煎,日1劑。

5.心腎陰虛

(1)證候潰瘍顏色鮮紅,數量多,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疼痛晝輕夜重,伴心悸心煩,失眠多夢,健忘,眩暈耳鳴,腰膝酸痛,咽幹口燥,小便短黃,舌紅苔薄,脈細數。

(2)治則滋陰清火,養心安神。

(3)方藥生地、地骨皮、山藥、澤瀉、山茱萸、野菊花、連翹、升麻、砂仁、桑寄生。水煎,日1劑。

6.血虛陰虧

(1)證候口舌潰爛多發於月經前後,伴月經先期量多,五心煩熱,口幹喜飲,舌淡苔薄白,脈細數無力。

(2)治則養血益陰,潛降虛火。

(3)方藥當歸、白芍、生地、淡竹葉、茯苓、丹皮、山梔、柴胡、麥冬、五味子、玄參。水煎,日1劑。

7.虛火上炎

(1)證候口唇、舌、頰部內黏膜有潰瘍面,紅腫疼痛難進食,說話困難,舌質紅,脈弦滑數。

(2)治則去腐、解毒。

(3)方藥膽礬。用法:將膽礬塗於潰瘍面,不要研成粉,以防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