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虎耳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拼音名】Dà Hǔ ěr Cǎo
【英文名】saxifraga
【別名】岩耳巴、心葉蒙自虎耳草、蒙自虎耳草、紅岩草、反背紅、小反背紅
【來源】
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卵心葉虎耳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xifrage aculeata Balf.f.[S.mengtzeana Engl.et Irmsch.var.cordatifoliaEngl.et Irmsch.;S.ovatocordata Hand.-Mazz.]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
【原形態】卵心葉虎耳草 多年生直立草本。 高30-40cm。 莖單一, 被褐色腺毛。 基生葉近簇生;柄長5-15cm, 肉質, 疏生白色長毛;葉片通常卵形, 稀闊卵形至腎形, 長1.2-10cm, 寬1-8.4cm, 先端急尖或鈍, 基部心形, 與葉柄連結處具芽, 邊緣具波狀粗齒和腺睫毛, 兩面被糙腺毛和斑點;莖上葉互生, 1-4枚;披針形至卵形, 長2.5-5mm, 寬約1.1mm, 背面和邊緣具腺毛, 單脈。 聚傘花序圓錐狀;長13-22cm, 具12-30朵花;花序被腺毛, 花兩側對生;花兩性;萼片5裂, 基部與子房下部連合;花冠5瓣, 其3枚較短, 一枚較長, 長3.3-17.5mm, 另一枚最長, 長12.6-29.3mm, 全緣, 白色;雄蕊10, 花絲棒狀;子房2室, 近上位, 由2個心皮構成, 基部連合, 上部近分離。 蒴果, 先端具2喙。 種子多數。 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800-3800m的陰濕崖壁或林下溪畔。
資源分佈:分佈於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根莖呈不規則塊狀, 長1-2cm, 直徑1.5-2.5cm, 有多數鬚根, 表面黑色。 莖近細方柱形, 長9-25cm, 淺綠色, 有縱棱。 基生葉多破碎, 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卵形, 長1.5-10cm, 寬1-8cm, 灰綠色, 先端鈍或尖, 基部心形, 與葉柄連接處有芽, 邊緣具波狀粗齒及腺睫毛, 兩面均被粗糙腺毛和斑點;葉柄長2-7cm, 被褐色長腺毛;莖生葉披針形, 長2.5-5mm, 寬約1.1mm。 有的可見聚傘花序, 圓錐形, 棕紅色。 氣微, 味微苦、辛, 有小毒。
【性味】微苦、辛;寒;小毒
【歸經】心;肺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止血。 主麻疹, 高熱, 咳嗽, 中耳炎, 支氣管炎, 咯血, 吐血, 皮膚過敏, 月經不調, 腮腺炎, 乳腺炎, 無名腫毒, 毒蛇咬傷, 皮膚潰瘍, 濕疹, 燙火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