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養生要防凉 做好五件事
俗話說, “冷在三九, 熱在三伏”。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 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 在夏日裡暑邪會深伏於體內, 而不為人知。 如暑邪不除, 到了秋天, 人的免疫力下降, 易患感冒、咳嗽、發熱等疾病。 進入冬季以後, 這些病會反復發作。 如何度過三伏天?記者採訪了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 她認為, 伏天養生重在“養”, 也重在“防”。
三伏天裡人的體能消耗較多, 出汗較多, 須適當補充營養。 王宜說, 民間習俗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 民諺雲:“起伏吃只雞, 一年好身體。 ” 這些習俗也好,
伏天養生的“防”, 王宜認為要做好五件事:
一是頸椎防涼。 天氣熱自然很多家庭都開著空調, 頸椎對著空調吹, 周圍的軟組織會產生病變, 形成肌肉和皮下組織的慢性炎症, 造成頸部持續痙攣、後背酸痛等後果。
二是喝水不要太快。 由於氣溫高, 身體缺水速度也會加快。 但如果喝水太快, 水分會快速進入血液, 在腸內被吸收, 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 心臟不好, 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 嚴重的可能導致心肌梗死。 因此, 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 要少量多次。 每次只喝100—150毫升, 身體吸收得更好。 也不能貪涼, 溫水對身體最好。
三是眼睛防曬。 在烈日下,
四是腸胃防涼。 夏季是腸道疾病的高發期。 王宜建議, 這個季節少吃過涼的食物及飲品, 尤其早晨起床時和晚上臨睡前。 睡覺時, 不要赤膊, 要身穿睡衣, 這樣可以護好腹部, 防止“風邪”進入體內, 傷及臟腑。 夏季男性最好不要赤膊出門。
五是晨練別太早。 中老年人有晨練的習慣, 研究表明, 夏季早晨6點前, 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各種有害物質在空氣中聚集較多, 正是污染的高峰期, 呼吸了這些污濁的空氣對人體會產生有害的影響。
中醫講究“治未病”, 炎炎夏日也是冬病夏治的大好時機。 王宜介紹, 冬病夏治用的是“三伏貼”, 是千百年來總結出的行之有效的療法。 由於現代人喜吹空調、喜涼好冷飲, 因此多陽虛體質。 而貼伏貼剛好適合陽虛體質之人, 這種治療方案無明顯副作用, 廣受歡迎。 但她提醒, 三伏貼要因人因症而異, 並非所有人都適合, 更不能“想貼就貼”。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0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