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易失控竟是體內這太多
人的大腦是一件非常精密的儀器, 構造之複雜是少有的, 而構成大腦的元素中有許許多多的器官, 其中神經元算是最主要器官之一。 人類的大腦中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 平均每個神經元又與其他神經元形成約1000個被稱為“突觸”的聯接節點, 但腦內的這種突觸並非多多益善, 為了搶營養成分, 它們也有著優勝劣汰的競爭。 而這種競爭只要稍微偏離正常值就會形成令人棘手的神經系統疾病, 如情緒易失控的自閉症, 孤獨症等。
科學家在分子層面上發現, 神經環路修剪存在一種“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
如何修剪?
科學家發現, 大腦中也有一種“園藝師”, 叫做小神經膠質細胞, 它們能“修剪”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形成特定的網路連接。 該發現有助於研究神經發育紊亂方面的疾病,
科學家表示, “根據實驗顯示, 大腦要形成正確的網路連接, 小神經膠質細胞非常關鍵。 它們會‘吃掉’神經元突觸(突觸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留出空間給那些最有效的連接, 讓它們變得更強健。 ”
小神經膠質細胞跟白細胞很像。 白細胞能吞掉病原體和細胞殘骸, 而小神經膠質細胞會在腦受傷時起到同樣的作用, 吞掉那些已死的和快要死的神經元。
科學家利用顯微鏡觀察了小鼠的大腦, 結果在小神經膠質細胞中發現突觸蛋白, 這表明小神經膠質細胞吞掉了它們。 為了進一步探索小神經膠質細胞的功能, 他們引入了一種變異體, 能降低小鼠腦發育過程中小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
“我們在這些小鼠腦中看到的情況跟某些人類孤獨症患者很相似:神經元之間有大量的連接。 ”專家說, “小神經膠質細胞所造成的變化是神經發育紊亂的主要因素, 這些變化改變了大腦網路線路。 ”
實驗所用的小神經膠質細胞限制型變異體只在短期內有效,
情緒易失控竟是修剪異常
神經元經由突觸互聯, 形成龐大的神經網路, 調控著我們的感覺、運動、記憶與情感。 這張網路中大部分的興奮性突觸, 都位於神經元樹突上一種名為“樹突棘”的微結構上, 它們有點像小蘑菇。
在發育早期, 樹突棘與突觸數目快速增加, 形成功能性的神經網路。 而神經網路的複雜度達到一定程度後, 必須像修剪枝葉一樣進行優化, 才能達到最佳的資訊傳遞與儲存效果。
神經環路的這種精確化過程主要在青春期進行, 表現為樹突棘數目的總體減少, 而不是增多。 比如, 自閉症患者的樹突棘,
“樹突棘修剪”對於大腦行使正常功能至關重要, 在自閉症等發育性神經系統疾病中均發現了樹突棘修剪的異常。 雖然樹突棘修剪的重要性已被廣泛認識,
資源雖有限 贏者卻通吃
通過小鼠實驗、光遺傳學手段、在體基因操作等驗證, 研究組認為在青春期的神經環路精確化過程中, 有一類關鍵分子資源——“cadherin/catenin複合物”(簡稱3C複合物), 能夠促進細胞粘附, 使樹突棘變得更加穩定和成熟。
“然而好東西總是稀少的”, 研究組博士生介紹, 細胞內正常的3C複合物並不足以滿足每一個樹突棘的需求, 因此相鄰的樹突棘之間就會產生對這類分子的競爭。
其中,經常被刺激、接受“強輸入”的樹突棘,更容易在競爭中勝出,搶奪到更多3C複合物。一旦優勢形成,便一發不可收拾,越來越多3C複合物以正回饋的方式不斷積累到獲勝的樹突棘中,所謂“贏者通吃”。
相反,那些失敗的樹突棘不斷失去3C複合物,只能任由自己的結構鬆散和奔潰,最後難逃被修剪的命運。
研究組發現,神經系統以這樣的天然競爭機制,保證了使用頻率較高、輸入較強的神經環路聯接被保留,並不斷加以強化,而使用頻率低、輸入較弱的聯接被去除,從而使大腦系統的資源得到最優化分配,神經環路聯接更加精確。
當然,若這一機制出現問題,大腦也就得了病。可見,在亞細胞層面的這套“分配制度”,印證了那條“或用之、或棄之”的神經科學基本概念,很可能代表了生物系統的一種普遍策略。
試驗 小鼠剪須 小鳥學唱
不過,科學家解釋,3C複合物並非可以“腦補”的營養成分,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β-連環蛋白”在多種癌症中被發現過量表達。這意味著,在現有科技水準上,人們需要強化有用的樹突棘,讓它們“做大做強”,才有助於大腦健康。否則,缺乏精准修剪,腦內“雜草叢生”,可能導致自閉症等神經系統疾病。
科學家曾將實驗室小鼠帶回了家,結果感覺它們會變“聰明”。研究組在實驗中“抓住”小鼠觸鬚——這種非常發達的感覺器官。小鼠的探索覓食、感知危險以及其他日常活動,都有賴於其觸鬚的感覺輸入。
通過豐富環境飼養,讓小鼠從出生起就住在迷你化的小屋子、小花園、小樂園裡,增加小鼠的感覺輸入,能同步加速樹突棘的修剪與其形態的成熟。然而,剪除小鼠觸鬚,則同時阻止了這兩個過程。
科學家舉例說,屬於鳴禽的一些小鳥,必須學會歌唱才能吸引配偶,但如果它們沒有在關鍵期聽到該學的歌,以後很難再學會。
同時,貓頭鷹特有的視覺、聽覺整合系統具有高度可塑性,當人為干預其視聽整合後,只要他們有足夠動力,成年後也能習得,比如需要自己捕食的貓頭鷹可重新學會,而餵養肉食的貓頭鷹則學不會。
科學家認為,不論大腦健康與否,多多練腦,包括多種感官刺激、各種運動訓練等,都可以增加腦電活動,彌補某些致病性的神經發育缺陷,即使在嬰幼兒時期過後,仍能在青少年期後天改觀。
結語:上文似乎描繪了,我們每天大腦裡都會出現的激烈競爭,原來不僅僅我們每天都在面臨競爭,我們的大腦內的物質也是這樣。在人們的印象中,總覺得神經上的疾病很難治癒,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有時候連說都說不明白。其實也不用這麼的悲觀,社會在不斷的發展,科學在不斷的進步,只要心中有希望,任何的疾病都不會難倒我們的。
其中,經常被刺激、接受“強輸入”的樹突棘,更容易在競爭中勝出,搶奪到更多3C複合物。一旦優勢形成,便一發不可收拾,越來越多3C複合物以正回饋的方式不斷積累到獲勝的樹突棘中,所謂“贏者通吃”。
相反,那些失敗的樹突棘不斷失去3C複合物,只能任由自己的結構鬆散和奔潰,最後難逃被修剪的命運。
研究組發現,神經系統以這樣的天然競爭機制,保證了使用頻率較高、輸入較強的神經環路聯接被保留,並不斷加以強化,而使用頻率低、輸入較弱的聯接被去除,從而使大腦系統的資源得到最優化分配,神經環路聯接更加精確。
當然,若這一機制出現問題,大腦也就得了病。可見,在亞細胞層面的這套“分配制度”,印證了那條“或用之、或棄之”的神經科學基本概念,很可能代表了生物系統的一種普遍策略。
試驗 小鼠剪須 小鳥學唱
不過,科學家解釋,3C複合物並非可以“腦補”的營養成分,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β-連環蛋白”在多種癌症中被發現過量表達。這意味著,在現有科技水準上,人們需要強化有用的樹突棘,讓它們“做大做強”,才有助於大腦健康。否則,缺乏精准修剪,腦內“雜草叢生”,可能導致自閉症等神經系統疾病。
科學家曾將實驗室小鼠帶回了家,結果感覺它們會變“聰明”。研究組在實驗中“抓住”小鼠觸鬚——這種非常發達的感覺器官。小鼠的探索覓食、感知危險以及其他日常活動,都有賴於其觸鬚的感覺輸入。
通過豐富環境飼養,讓小鼠從出生起就住在迷你化的小屋子、小花園、小樂園裡,增加小鼠的感覺輸入,能同步加速樹突棘的修剪與其形態的成熟。然而,剪除小鼠觸鬚,則同時阻止了這兩個過程。
科學家舉例說,屬於鳴禽的一些小鳥,必須學會歌唱才能吸引配偶,但如果它們沒有在關鍵期聽到該學的歌,以後很難再學會。
同時,貓頭鷹特有的視覺、聽覺整合系統具有高度可塑性,當人為干預其視聽整合後,只要他們有足夠動力,成年後也能習得,比如需要自己捕食的貓頭鷹可重新學會,而餵養肉食的貓頭鷹則學不會。
科學家認為,不論大腦健康與否,多多練腦,包括多種感官刺激、各種運動訓練等,都可以增加腦電活動,彌補某些致病性的神經發育缺陷,即使在嬰幼兒時期過後,仍能在青少年期後天改觀。
結語:上文似乎描繪了,我們每天大腦裡都會出現的激烈競爭,原來不僅僅我們每天都在面臨競爭,我們的大腦內的物質也是這樣。在人們的印象中,總覺得神經上的疾病很難治癒,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有時候連說都說不明白。其實也不用這麼的悲觀,社會在不斷的發展,科學在不斷的進步,只要心中有希望,任何的疾病都不會難倒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