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中醫養生防衰五要旨

一、保養精、氣、神

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 認為是生命之根本, 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

精, 泛指人體一切營養物質, 有先天與後天之分, 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 後天之精來源於飲食。 精主要由腎來管理, 常常有“腎精”之稱。 “人始生, 先成精”, 精不僅是構成人體的基本要素, 而且主宰人體的整個生長。 發育、生殖、衰老過程。

氣, 是維護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精微物質。 是推動人體臟腑組織機能活動的動力, 它既是物質的代稱, 也是功能的表現。 氣在人體有推陳出新、溫煦臟腑、防禦外邪、固攝精血、轉化營養等重要職能。

“人之有生, 全賴此氣”。 氣能周流不息, 如環無端, 人體則健康無病, 故古人說:“氣是溺年藥”。 現代實驗研究亦表明, “氣”可能是免疫力形成的物質基礎。 故氣不可耗, 不可滯, 滯耗則多病。

神, 是指人體的一系列精神意識, 思維活動, 為心(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大腦)所主。 心為人體的最高司令官, 神則居其首要地位, 心健則神氣充足, 神氣充足則身強, 神氣渙散則身弱, 故《靈樞·邪客》說:“心者, 五臟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心傷則神去, 神去則死矣。 ”因此, 清心寡欲以養神, 人體就能保持健康、益壽延年。 白居易詩雲:“憂極心勞血氣衰, 未到三十生白髮。 ”這是神耗而早衰的真實寫照。 經常保持精神愉快,

心胸寬廣, 是養神的首務。

精充、氣足、神全, 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 是衰老的原因。 精、氣、神雖各具其特性, 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存則僅存, 亡則俱亡。 張景嶽說:“善養生者, 必寶其精, 精盈氣盛, 氣盛則神全, 神全則身健, 身健則病少。 “明·陳繼儒在《養生膚語》中指出:“精能生氣, 氣能生神, 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 保精以儲氣, 儲氣以養神, 此長生之要耳。 ”有醫家認為精、氣、神為“內三寶”, 耳、目、口為“外三寶”, 要養生保健長壽延年, 必須“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流, 外三寶不誘中而擾”。 所以要保養精、氣、神三寶, 關鍵在於修身養性, 清心寡欲, 則心不外馳、意不外想, 神不妄遊, 情不安動, 氣不外耗。 氣功中的靜養功法, 就是通過自我調節,

控制心身, 是保養人體精、氣、神一種較好的手段。 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 靜心寧神, 摒除雜念, 放鬆全身, 達到萬念皆空, 使大腦皮層處於一種保護性抑制狀態。 久久行之, 能收到保養精氣神的功效。 精足, 氣旺, 神全, 則精神煥發、行動矯健, 老年人能鶴髮童顏, 延年益壽, 青年人可長葆青春, 推遲衰老。 此見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 均是調攝精氣神的好方法。

二、生活要有規律

據《黃帝內經》記載, 上古時候人的壽命是比較長的, “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後世則不然, “年半百而動作皆衰”, 其原因在於:“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於陰陽, 和於術數, 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 而盡修其天年, 度萬歲乃去”。 後世的人則“以酒為樂,

心妄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 不時禦神, 務快其心, 逆于生樂, 起居無節, 放半百而衰也”。 也就是說, 生活有規律性, 人就會延年益壽;生活沒有規律性, 人就會早衰短壽。

首先是飲食要有規律, 宜定時定量, 不宜過饑過飽, 不宜偏食。 《靈樞·五味》雲:“穀不入, 半日則氣衰, 一日則氣少矣。 ”援食不足, 不能滿足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需要, 氣血生化之源不足, 不能保障人體器官的能量供應, 久之可致早衰。 反之, “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飲食過量, 也是損害人體健康, 導致衰老的一個重要因素。 進食過多, 超過了消化器官的承受能力, 就會損傷脾胃, 不能正常地腐熟運化水穀精微, 消化吸收功能障礙。 現代臨床證實, 飲食過飽,

暴飲暴食, 不僅影響消化器官的功能, 還可使心腦等器官供血不足, 突發心腦血管病。 長期的不節制地飲食, 尤其是中年以後不注意這一點, 過剩的脂肪沉積形成肥胖症、脂肪肝。 血液流速減慢、血液粘稠度增高、心腦血管硬化, 可使人提前衰老。 所以有“飯吃七分飽, 不用醫生找”之說。

偏食也是致病之因, 衰老之由。 中醫特別強調“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五穀雜糧, 兼收並蓄, 才能攝取多種營養物質, 使人體的營養趨於平衡, 也就是“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 如果偏嗜, 就會造成很多疾病。 如《素問·五臟生成論》說:“多食減, 則脈凝澀而變色;多食苦, 則皮槁而毛技;多食辛, 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 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

則骨痛而發落。 ”《靈樞·五味》也說:“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 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悅心。 ”事實證明, 食鹽過多, 大量的鈉離子進入血液, 細胞中的水就脫離細胞使其稀釋, 作為防護手段而增加血容量;隨著攝入大量的水, 使血液體積——血容量持續增加, 從而加重心臟負擔, 心臟加大壓力驅動大量血液, 血管壁則由於擴張逐漸失去柔性, 從而增加了血流阻力, 血壓升高。 體內鹽分過多還能抑制碘活動, 碘失去活力就會破壞胺質, 降低激素分泌, 使皮膚變黑, 或出現褐斑或雀斑, 或皮膚乾燥。 所以每日進鹽量應控制在10克以下。 高血壓病人若每日攝鹽量限制在0.5克以下, 血壓會逐漸下降。飲食五味為人體所必需,且又不能多食,所以《素同·生氣通天論》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

怎樣才算合理的飲食呢?

《老老恒言》說得好:“勿極饑而食,食不過飽;勿極渴而飲,飲不過多。但使瓜不空虛,則沖和之氣淪讀肌髓。……凡食總以少為有益,脾易磨運,乃化精液。否則極補之物,多食反至受傷,故曰‘少食以安脾’也。”如果做到這一點,飲食就恰到好處了。

其次是少飲酒。酒為五穀之津液,米曲之華英,能避風寒、宣血脈、消邪氣、引藥勢。適量飲酒,可促進消化,補充人體熱能和營養,預防心血管病,促進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還有催眠作用。若醉飲過度,盆傾鬥量,整日以酒為漿,則會毒氣攻心,穿腸腐脅,神錯志謬,目不識入。長期過量飲烈性酒,可引起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脂肪肝和肝硬變,暴飲烈性酒可誘發急性心肌梗塞而死亡。所以酒當少飲為佳。《本草綱目》指出:“酒少飲則和血行氣,痛飲則傷神耗血。”

血壓會逐漸下降。飲食五味為人體所必需,且又不能多食,所以《素同·生氣通天論》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

怎樣才算合理的飲食呢?

《老老恒言》說得好:“勿極饑而食,食不過飽;勿極渴而飲,飲不過多。但使瓜不空虛,則沖和之氣淪讀肌髓。……凡食總以少為有益,脾易磨運,乃化精液。否則極補之物,多食反至受傷,故曰‘少食以安脾’也。”如果做到這一點,飲食就恰到好處了。

其次是少飲酒。酒為五穀之津液,米曲之華英,能避風寒、宣血脈、消邪氣、引藥勢。適量飲酒,可促進消化,補充人體熱能和營養,預防心血管病,促進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還有催眠作用。若醉飲過度,盆傾鬥量,整日以酒為漿,則會毒氣攻心,穿腸腐脅,神錯志謬,目不識入。長期過量飲烈性酒,可引起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脂肪肝和肝硬變,暴飲烈性酒可誘發急性心肌梗塞而死亡。所以酒當少飲為佳。《本草綱目》指出:“酒少飲則和血行氣,痛飲則傷神耗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