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暑氣未消,立秋已至 應該繼續祛濕還是立即潤燥?

養生路線圖

暑氣未消, 立秋已至, 是接著祛濕還是馬上潤燥?

隨著立秋的到來, 今年的三伏天已然過半, 但天氣的酷熱卻並未因立秋的來臨有所緩解。 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 7月17日交初伏, 7月27日交中伏, 8月16日交末伏, 8月26日出伏。 因為立秋之後仍有一“伏”半, 所以全國大部分地區天氣依然很熱。 在北方, 還有“秋老虎”一說, 因此防暑依然不可大意。

大自然隨著節氣還是發生了變化, 這就是立秋以後, 一般早上和晚上會變得涼快一些, 而中午仍然比較熱, 晝夜溫差加大了。 這種情況一方面會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差的人容易罹患多種疾病;另一方面,

經過盛夏的暑熱薰蒸, 此時正是身體恢復的最佳時機, 若此時做好養生, 便可以達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所以, 秋季養生很重要。

當心“秋老虎”發威傷人

所謂“火燒七月半, 八月木樨蒸”, 立秋是一年之中氣溫由升溫向降溫的轉折期, 同時從中醫養生角度看, 現在是人體由“升”“散”轉入到“收”“養”的關鍵時期, 此時的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 但立秋並不是真正秋天的到來, 炎夏的餘熱未消, 天氣處於高熱狀態, “秋老虎”仍舊虎視眈眈。 這時候人們往往不適應氣候忽冷忽熱的差異, 容易出現感冒、上火、燥熱等。 而且老人們常說, “秋老虎過不好愛生病”。 而現代醫學也證明, 秋老虎天氣易誘發多種疾病。

今秋從運氣學說講, 肝膽系統、呼吸系統及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病概率會增大, 要特別注意養護。

1.心血管病要人命

“秋老虎”這種悶熱高溫天氣, 會使人體大量出汗, 體內水分流失, 血液黏稠度升高, 致使發生血栓、心梗、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同時, 高溫環境下人體交感神經興奮、心率加快、冠狀動脈收縮, 增加了冠心病的發作風險。

2.“面癱”多發危害大

立秋後, 早晚天氣變涼, 風寒之邪侵犯面部, 出現面部神經炎, 即面癱病症。 秋風又被稱為“邪風”“賊風”, 這一時間段尤其過度勞累後開夜車甚至有飲酒坐車打開窗戶的司乘或者在家休息的老年人夜裡開窗睡覺, 常常會導致面部神經麻痹, 嚴重時嘴歪眼斜。 建議在“秋老虎”這段時間,

一定要少吹涼風, 讓身體自然降溫。

3.嚴重中暑傷人命

“自打入夏以來, 就獨得太陽恩寵, 我告訴太陽, 一定要雨露均沾, 可是太陽非不聽呢~~~就曬我, 就曬我, 把我曬得都快化掉了。 於是我決定——寧可在空調房裡哭, 也不要在太陽底下笑!”上面是網上熱傳的一段話, 也確實是不少人三伏天的真實寫照, 畢竟今年三伏天是加長版的, 要足足曬夠40天, 每一天的炙烤都讓人感覺度日如年。 立秋過後, 依舊是中暑高發期, 尤其是中暑最嚴重的熱射病, 死亡率高達60%, 是臨床表現最嚴重、死亡率最高的中暑。

立秋前後, 體內濕氣仍然重

立秋後天氣仍熱, 雨水多發。 立秋前後, 是人體濕氣最重的時候, 一定要引起警惕!濕或與熱交蒸或與寒相伴,

合而為濕邪犯病。 濕邪, 特別容易影響人的健康, 幾乎人人都有體內濕邪潛伏, 濕邪不除, 容易變毒。 這是因為現在生活好了, 上下班各種打車、開車, 運動量少了很多, 體內濕邪內鬱而不得及時驅散。

立秋前後如果不注意祛除夏天殘留之濕, 致使脾傷於濕, 人就可能出現飲食不化、噁心嘔吐、腹痛便溏、體弱倦怠等症, 還可能為咳喘病症種下病根。 因此, 立秋後取涼須有節制, 切忌猛吹空調、過吃冷飲, 俗話說“秋瓜壞肚”, 對於西瓜、梨、黃瓜、葡萄等, 其性味寒涼的食物, 不宜多吃, 以免損傷脾胃。

除濕, 也要兼顧防秋燥

當然, 一方面在繼續清除暑濕的同時還得預防秋燥, 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後, 常損耗過多, 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

而進入秋季之後, 天氣漸涼, 氣候乾燥, 因此在秋涼時極易出現秋燥。 中醫認為, 燥乃六淫之邪, 為秋季主氣, 其性乾燥, 易耗津液。 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燥瘙癢、大便幹結、煩躁不安、入睡困難等一系列症狀, 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

口喉部位是最容易判斷身體是否乾燥的地方。 症狀較輕的會出現聲音嘶啞、喉嚨疼痛以及口腔潰瘍等症狀, 有些人會咳嗽, 聲啞氣喘不停, 特別容易夜晚發作。 體質差的人會將這種秋咳一路持續入冬, 或轉變為慢性支氣管炎等嚴重症狀, 鼻黏膜在秋天也特別容易乾燥。

這時候建議大家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 如蘿蔔、茅根、馬蹄、番茄、豆腐、菱角、蓮藕、蜂蜜及新鮮水果和蔬菜、瘦精肉、木耳、老鴨肉、鱉肉、青魚、鯧魚、黃花魚、鮑魚、鰻魚、銀耳、百合、紫菜、蓮子、茨實、核桃、烏梅、芝麻等。

秋季養生之道在於養收斂之氣, 人體應收斂神氣, 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 就要傷害肺氣。 秋季傷害了肺氣, 到了冬季, 就要發生病變, 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 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運動以舒緩安靜為宜, 如瑜伽、易筋經、散步、打坐等。 秋季養生的重點在於培養定力、專注力, 集中精力提高工作效率, 適宜練習打坐、靜心、禪修、冥想等。

早晚溫差逐漸大, 注意預防感冒

“秋老虎”季節, 人體陽氣在一年中逐漸達到頂峰, 血管處於擴張狀態, 腠理開泄, 一旦著涼, 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 尤其是大量出汗毛孔充分張開的時候,突然進到空調房裡,一些市民習慣于在家赤膊睡覺,再加上空調溫度設定太低,夜晚睡眠時寒氣侵體,寒邪最容易由皮膚進入人體,容易出現表閉而生感冒。同時,立秋之後,溫差大,中午熱,早晚涼。人體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稍一著涼,就容易患感冒,因此要根據氣候變化,適當增減衣服,以免身體受涼,傷風感冒。

立秋過後,天氣將逐漸轉涼,提醒廣大市民在居家環境中不宜24小時空調全開,尤其是夜間,儘量少用空調。可趁早晚清涼時分勤開窗戶通風,流通空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另外,近來突發降雨天氣較多,市民出門當心淋雨,容易引起身體不適。

以上就是今年秋季養生需要注意的事項。《黃帝內經》提倡:“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所以,對於立秋後養生原則,中醫認為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如肺氣太強,容易口乾舌燥、乾咳、喉嚨痛;而肺氣虛則會傷及元氣,令多種疾患接踵而來。立秋後部分繼承暑濕致病之特點,所以立秋後的養生要點一要避暑熱,化暑濕,二要兼顧養肺、潤肺,同時可以配合中藥調理以順應季節變化。

文/吳義春博士(北京中醫醫院急診科) 尤其是大量出汗毛孔充分張開的時候,突然進到空調房裡,一些市民習慣于在家赤膊睡覺,再加上空調溫度設定太低,夜晚睡眠時寒氣侵體,寒邪最容易由皮膚進入人體,容易出現表閉而生感冒。同時,立秋之後,溫差大,中午熱,早晚涼。人體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稍一著涼,就容易患感冒,因此要根據氣候變化,適當增減衣服,以免身體受涼,傷風感冒。

立秋過後,天氣將逐漸轉涼,提醒廣大市民在居家環境中不宜24小時空調全開,尤其是夜間,儘量少用空調。可趁早晚清涼時分勤開窗戶通風,流通空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另外,近來突發降雨天氣較多,市民出門當心淋雨,容易引起身體不適。

以上就是今年秋季養生需要注意的事項。《黃帝內經》提倡:“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所以,對於立秋後養生原則,中醫認為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如肺氣太強,容易口乾舌燥、乾咳、喉嚨痛;而肺氣虛則會傷及元氣,令多種疾患接踵而來。立秋後部分繼承暑濕致病之特點,所以立秋後的養生要點一要避暑熱,化暑濕,二要兼顧養肺、潤肺,同時可以配合中藥調理以順應季節變化。

文/吳義春博士(北京中醫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