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練太極拳有益于帕金森癥患者
美國的一個研究團隊選取了近200名帕金森癥患者, 將他們分為三組, 分別進行太極拳、抗阻力鍛煉和伸展運動, 每次60分鐘, 每周2次。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 研究者在對他們進行平衡性和走路時邁步距離的測試中發現, 練習太極拳的這組病人的成績比進行抗阻力鍛煉和伸展運動的病人更好, 走路時摔倒的次數明顯低于進行伸展運動的病人, 等同于進行抗阻力鍛煉的病人。
太極拳的特點
輕松柔和
太極拳的架式比較平穩舒展, 動作要求不僵不拘, 沒有忽起忽落的明顯變化和激烈的跳躍動作。
矯正骨骼
太極拳要求姿勢中正, 不偏不倚, 全身骨骼處于柔和活動中, 既糾正了不良姿勢, 又鍛煉了頸椎、腰椎、上下肢肌肉骨骼。 對于體位有偏差的人來說是很好的一種鍛煉方法。
圓活自然
太極拳的動作要求上肢動作處帶上弧形, 避免直來直往, 通過弧形活動鍛煉, 有利于動作的圓活自然, 體現出柔和的特點。
連貫均勻
整套太極拳的動作, 從“起勢”到“收勢”不論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過渡轉換, 都是緊密銜接, 連貫一氣的, 看不出明顯停頓的地方。
增加肺活量
太極拳要求動作與呼吸配合。 久而久之, 肺組織得以鍛煉而肺活量增加, 免疫力改善, 也就少患呼吸道疾病。
健腸胃
太極拳邁步如貓行,
修身養性
練拳者必須全神貫注、從容不迫、以柔克剛, 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體驗。 太極拳鍛煉對失眠、憂郁、煩躁等也有一定療效。
協調完整
太極拳運動中, 不論是整個套路, 還是單個動作姿勢, 都要求上下相隨, 內外一體, 心神合一。 身體各部分之間要密切配合。
促進循環系統
由于太極拳重視呼吸配合, 在氣體交換肺部活動的同時, 必然會促進血液循環。 對于改善精神壓力過大、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等循環系統疾病有很好的療效。
帶動血液循環
太極與跑步一樣,
調整作用
人體有八大系統, 即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 太極拳對這八大系統都有積極的調整作用。
太極拳要求練習者經常采用緩慢而有節奏的呼吸, 配合柔和的動作和精神深度放松, 在提高帕金森癥患者的穩定性和平衡性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這就意味著太極拳這項中低強度的鍛煉形式可以作為現有理療方法的一個補充,
太極拳怎么練才有效
第一、關鍵是找好老師
學習運動技能的過程首先是模仿, 老師路子不對, 學生模仿的動作自然就走偏。 經過我市體育部門認證確有教學資格的老師, 您可以看到他(她)在練拳的時候, 意念、呼吸和形體方面密切配合, 動作有一種美感。
第二、人到心到
學習時要保證內心的寧靜, 找到與老師能互動的感覺。 邊聊天或者邊看別人扭秧歌邊打拳是毫無效果的。 注意力不集中, 自己內心不能安靜下來是學不好太極拳的。
第三、準備活動
正規的老師有一套規范的準備活動, 大約需要30分鐘。 它吸收現代運動的一般理論和方法, 結合太極拳的項目特點又重點突出。
肩部關節是我們身體內可以做動作方向最多的關節, 但生活方式和老化使得很多方向的活動退化了, 因此肩部動作都要拉開到位, 并停留幾秒鐘。 在做上肢肌肉活動時, 心率開始跳得快一點, 身上開始發熱。 然后腰部脊柱關節緩慢左右旋轉, 接著髖關節、膝關節都分別進行旋轉牽拉。 接下來是四肢和全身較大范圍和力度的活動以及整理活動。 做完后全身發熱, 肌肉韌帶拉開, 以保證習拳中不受傷。
第四、動作到位
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每一個定勢動作先做到位, 然后搞清楚定勢之間的過程走向。
第五、馬步適度
很多人中年以后開始學習太極拳, 總有一部分人因為膝關節疼痛而退出, 一方面馬步不宜過低, 保持在100度以上, 膝關節不要超過足尖的高位馬步即可。 還要注意足(腳尖)、膝、肘相對, 意即膝關節與腳尖保持一致方向, 以免膝關節扭曲受傷。
第六、堅持不懈
習練太極拳至少保證每周3-4次, 最好每天一次。 堅持數年必有效果。 鍛煉雖不能返老還童, 但到老年后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人人想要達到的最基本的目標。
第七、重內輕外
對于那些已經掌握基本武術動作的人,要體會身心放松的感覺,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動作姿勢上,看起來好看,不中用的花架子,無論對于防身還是健體作用不大。這也是針對現在大多數打拳的健身者的忠告。
第七、重內輕外
對于那些已經掌握基本武術動作的人,要體會身心放松的感覺,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動作姿勢上,看起來好看,不中用的花架子,無論對于防身還是健體作用不大。這也是針對現在大多數打拳的健身者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