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栗荴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Lì Fū

【別名】栗子內薄皮、栗蓬內膈斷薄衣

【來源】

藥材基源:為殼鬥科植物栗的的內果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stanea mollissima Bl.

採收和儲藏:剝取栗仁時收集, 陰乾。

【原形態】落葉喬木, 高15-20m。 樹皮暗灰色, 不規則深裂, 枝條灰褐色, 有縱溝, 皮上有許多黃灰色的圓形皮孔。 冬芽短, 闊卵形, 被茸毛。 單葉互生, 葉丙長0.5-2cm,被細絨毛或近無毛;葉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 長8-18cm, 寬5.5-7cm, 先端漸尖或短尖, 基部圓形或寬楔形, 兩側不相等, 葉緣有鋸齒, 齒端具芒狀尖頭, 上面深綠色, 有光澤, 羽狀側脈10-17對, 中脈上有毛;下麵淡綠色, 有白色絨毛,

花單性, 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狀, 生於新枝下部的葉腋, 長9-20cm, 被絨毛, 淡黃褐色, 雄花著生於花序上、中部, 每簇具花3-5, 雄蕊8-10;雌花無梗, 常生於雄花序下部, 外有殼鬥狀總, 2-3(-5)朵生於總苞內, 子房下位, 花柱5-9, 花柱5-9, 花柱下部被毛。 殼鬥邊刺直徑4-6.5cm, 密被緊貼星狀柔毛, 刺密生, 每殼鬥有2-3堅果, 成熟時裂為4瓣;堅果直徑1.5-3cm, 深褐色, 頂端被絨毛。 花期4-6月, 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常栽培於海拔100-2500m的低山丘陵、緩坡及河灘等地帶。

資源分佈:分佈于遼寧以南各地, 除青海、新疆以外, 均有栽培。 以華北、西南和長江流域各地栽培最為集中, 產量最大。

【性狀】性狀鑒別 內果皮破碎成大小不等的塊片, 厚約1-1.5mm。 外表面棕色, 粗糙, 內表面常與膜質的種皮粘連, 淡棕色,

平滑。 質脆, 易碎。 氣微, 味微澀。

【性味】甘;澀;性平

【功能主治】散結下氣;養顏。 主骨鯁;瘰鬁;反胃;面有皺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5g。 外用:適量, 研末吹咽喉;或外敷。

【附方】①治栗子頸:栗蓬內膈斷薄衣(栗荴), 搗敷之。 (姚可成《食物本草》)②治骨鯁在咽:粟子內薄皮(栗荴)燒存性, 研未, 吹入咽中。 (《綱目》)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