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米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本品始載於《植物名實圖考》, 雲:粟米草, 江西田野中有之。 鋪地細莖似篇蓄而瘦, 有節;三四葉攢生一處;梢端時間開小黃花如粟, 近根色淡紅;根亦細韌。 根據以上記載及其附圖, 所述與今粟米草相符。
【拼音名】Sù Mǐ Cǎo
【別名】地麻黃、地杉樹、鴨腳瓜子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粟米草科植物粟米草或簇花粟米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ollugo pentaphylla L.2.Mollugo oppositifolia L.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 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
1.一年生草本, 高10-30cm, 全體無毛。 莖鋪散, 多分枝。 基生葉蓮座狀, 倒披針形;莖生葉常3-5片輪生或對生, 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 長1.5-3cm, 寬3-7mm;葉柄短或近無柄。
2.與粟米草的區別在於:葉片匙形、線狀倒披針形或長圓狀倒卵形, 長1-2.5cm, 寬3-6mm, 基部狹長, 先端鈍或急尖, 邊緣中部以上有疏離小齒。 花簇生;種子表面有顆粒狀突起, 具假種皮和種阜;宿萼稍長於果實。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陰濕處或田邊。
2.草生於曠野或海岸沙地上。
資源分佈:1.分佈于山東以南至西南。
2.分佈于臺灣、廣東、海南等地。
【化學成份】
1.
2.含牡荊素(vitexin), 牡荊素-7-葡萄糖甙(vitexin-7-glucoside)和2-對-香豆醯牡荊素-7-葡萄糖甙(2-p-coumaroylvitexin-7-glucoside)。
【藥理作用】粟米草地上部分對黃瓜芽枝黴有抗真菌作用, 其有效成分為粟米草精醇A。
【性味】淡;澀;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化濕;解毒消腫。 主腹痛泄瀉;痢疾;感冒咳嗽;中暑;皮膚熱疹;目赤腫痛;瘡癤腫毒;毒蛇咬傷;燒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30g。 外用:適量, 鮮品搗敷或塞鼻。
【注意】《貴州民間藥物》:忌辣椒、燒酒及薑、蔥。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