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大吃大喝,身體真的會“變酸”?
馬上要過年了, 各種美食輪番上陣。 有些朋友問:“春節期間吃那麼多魚肉大餐, 身體會不會變酸?哪些食物是鹼性的?要不要多喝點‘鹼性水’來平衡一下呢?”這話問起來簡單, 答起來困難。
食物經人體代謝後的酸鹼度與本身味道無關
首先, 食物確實有酸鹼性之分。 只是, 在不同的學科中, 酸鹼性食物的定義完全不一樣。 食物酸鹼性, 體質酸鹼性, 這些說法之所以非常混亂, 就是因為連話題都不明確, 怎麼準確回答呢?下面, 我們就分析一下兩種分類情況下的酸堿食物。
首先, 按照食物本身的性質來分。 把食物擠出一點汁水,
此外, 我們還可以按食物在人體內代謝後的性質來分酸堿。 一種食品, 經過人體代謝, 終產物是酸性還是鹼性, 和它在舌頭上的感覺是否酸堿幾乎沒有任何關係。 如果食物代謝之後, 終產物是酸根陰離子居多, 那麼就稱為“成酸性食品”。 如果終產物是鉀離子、鎂離子、鈣離子等金屬陽離子佔優勢,
拿檸檬來說, 其中富含酸性的檸檬酸。 檸檬酸進入人體之後, 會變成二氧化碳和水, 其中二氧化碳從鼻子呼出去之後, 它就沒什麼酸性了。 檸檬還富含鉀。 這個鉀留在體內, 以金屬陽離子的形式, 可以結合過多的酸根離子。 鉀離子在排出體外的同時, 有利於降低尿液的pH值。 這對於痛風病人尤其重要, 因為痛風患者體內尿酸過多, 如果尿液呈現酸性的話, 那麼更難把尿酸排出去。 顯然, 不加糖的淡檸檬水, 對痛風患者來說, 是一種不錯的飲料。
所謂成酸性食品, 主要包括那些富含蛋白質, 磷元素、硫元素含量較高, 鉀鈣鎂元素含量較低的食品。 澱粉和糖在身體裡轉變成二氧化碳,
反之, 成鹼性食品, 是指那些蛋白質含量低一些, 硫、磷元素少, 但鉀、鈣、鎂元素含量高的食物。 比如蔬菜、絕大多數水果、藻類、薯類等。 牛奶雖然含不少蛋白質, 但因為鈣含量特別高, 所以仍有微弱的成鹼性。 部分富含鈣和鎂的水豆腐也是如此, 處於中性或弱鹼性的範圍中。
“吃酸性食物會讓血液變酸”是誇大其詞
如果膳食中的成酸性食品太多, 那麼身體中的酸負荷就會加大。 比如說, 過年的時候大家吃太多大魚大肉, 蔬菜水果不足, 就會增加酸負荷。
因為, 維持血液的酸鹼度太重要了, 一旦體液酸鹼度變化, 我們就沒法好好地活著了。 所以, 身體會動用多種機制來調節體液的酸鹼性。 比如說, 血液中就有強大的碳酸鹽-碳酸氫鹽緩衝體系, 血液中的蛋白質也有緩衝酸堿的作用。 腎臟能夠排出一部分酸性物質, 身體還能動用骨骼中的鈣來中和過多的酸根離子, 也能通過調節呼吸節奏, 多排出一些二氧化碳……各種措施一起上, 能保證血液仍然處於弱鹼性的狀態, 不會輕易“變酸”。 所以, “吃酸性食物會讓血液變酸”是誇大其詞。
但如果酸負荷長期過大, 會增加身體的調節負擔, 特別是會讓尿鈣排出量增大, 促進骨質疏鬆, 這已經有了研究證實。
喝鹼性水不如把更多成鹼性食品搬上餐桌
那麼, 喝鹼性水會不會讓身體的酸負荷降低?答案是不能。 因為水裡那點礦物質實在太少了, 對身體整體酸堿平衡起的作用沒那麼大。 如果真在意水裡那點礦物質, 不如直接喝硬水, 就是那種水垢很大的水。 硬水的標準是至少40mg/L的鈣, 每天喝1000毫升, 加上做飯做菜1000毫升, 大概可以提供80mg的鈣。 距離一天需要的800毫克鈣, 還差得很遠呢。 至於外面賣的所謂鹼性水, 連這點礦物質的量都沒有。
事實上, 多吃點蔬菜水果, 魚肉類別過量, 才是更要緊的事情。 一份魚/肉配三份蔬菜, 不僅能得到更多的成鹼性元素, 有利於血壓控制, 還能得到大量膳食纖維和多種抗氧化物質, 有利於預防各種慢性疾病。
總之, 喝的水、吃的蔬菜是否有酸味, 測定出來的pH值是多少, 和食品的成酸性、成鹼性沒什麼關係。 最重要的事是把各類天然食物的比例吃對。 如果您的家裡, 往年春節只吃大量魚肉蛋類, 加上精白米麵製作的各種點心, 蔬菜水果薯類都很少上桌……那麼這段時間註定是酸負荷過高, 不利於健康防病, 胃腸也會非常疲憊。 2018的春節之際, 不妨改一改食譜, 把更多的成鹼性食品請到全家團聚的餐桌上吧?
文/範志紅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