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寶寶喝中藥小妙招

小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患上一些疾病的, 當小寶寶患上疾病的時候, 如果不是比較急性的疾病, 一些寶媽會選擇給小寶寶看中醫, 感覺這樣會對小寶寶的病情會更有幫助。 大家都知道中醫有一種比較難聞的特殊氣味, 並且口感也是非常苦的, 因此在給小寶寶喂中醫的時候是一件比較頭疼的事情。

掌握溫度去苦味

人的舌頭味感與湯藥的溫度有關。 當湯藥溫度在37攝氏度時, 味感最苦, 高於或低於37攝氏度, 苦味就會減弱。 但湯藥溫度高於37攝氏度時, 易燙傷口腔黏膜及食管, 因此, 等湯藥溫度降至37攝氏度以下時, 再給孩子飲服。 即便如比, 湯藥的氣味和口味依然還是很濃烈, 這時讓孩子含一小塊冰, 既不影響藥物吸收, 也可緩解口腔中的苦味。

轉移孩子注意力喂藥更方便

讓孩子不定時的在玩耍中喂藥, 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忘記藥的苦味。 但值得注意的是, 這樣喂服需要注意保持藥液的溫度, 一般溫度在20℃—30℃之間為佳。 若溫度過低, 會傷害小兒脾胃, 引起腹痛;溫度過高, 又易防燙傷小兒的食道。

兒童服中藥要以“濃煎”為主

“濃煎”可不等於“久煎”, 因為久煎可能會造成部分中藥失效或者增加副作用。

例如, 小兒感冒用的中藥多為解表類藥, 藥味芳香易揮發, 久煎易失去解表療效。 濃煎方法為:將中藥浸泡30分鐘, 然後用武火煎沸後改為文火, 持續15分鐘即可。 然後將藥汁倒出並根據兒童的年齡另用文火煎至所需用量即可(如果有經驗的家長能直接煎出合適用量最好)。

煎藥量夠喝量就行

一般來講, 1歲以下的寶寶, 每天服用的中藥最好不要超過20毫升, 並且服用時不計次數, 以頻服為主, 一天只要大致均勻地把藥喝完即可;1~3歲的寶寶可煎至約40毫升, 分3次服用;3~6歲的孩, 可將中藥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到了6歲以後的孩子, 分兩次服用即可。

加糖分熱證寒證

為了讓寶寶能乖乖喝下中藥, 家長往往會給孩子的中藥裡加入一些白糖去苦味。 但是, 中藥加糖也要分證, 有小便黃、面赤、身熱、便秘等症狀的患兒多為熱證, 藥物中最好不加糖。 由於紅糖味甘易生濕, 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膩的濕熱患兒更不能加。 患有寒證疾病的患兒藥物中可加適量紅糖, 但白糖性寒, 服之易加重病情,

也不要加。

生薑可止吐

媽媽們可在寶寶喝藥前5分鐘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薑擦塗患兒舌面, 因為生薑具有止嘔的作用。 另外, 喂藥應在兩餐之間, 這樣即有利於藥物的吸收, 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藥。 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一點, 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寶寶拒絕吃藥就捏著鼻子灌, 這樣很容易嗆到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