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中醫:長夏防濕要淡補

時令 濕邪侵襲

“長夏應脾而變化”。 濕為長夏主氣, 人體的脾臟與之相應, 古人指出“長夏防濕”。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 好傷人陽氣, 尤其是脾陽。 由於脾臟喜燥而惡濕, 一旦受損, 則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 而使氣機不暢。 表現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 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淡無味、胸悶想吐、大便稀溏, 甚至水腫。

長夏時節由於天氣悶熱, 陰雨連綿, 空氣潮濕, 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 甚至發黴、長毛, 人也會感到不適。 若穿著返潮的衣物, 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 吃了黴爛變質的食品, 就會引起胃腸炎, 甚至導致中毒,

所以在長夏一定要重視防止濕邪的侵襲。

飲食 祛濕健脾

這個時令容易產生腸胃道疾病。 中醫上說, 因為濕困脾, 生清降濁的功能削弱, 吃油膩或者過甜的東西就容易產生嘔吐。 所以飲食尤其要控制, 喝酒也要控制, 因為酒亦主濕。 因此, 在長夏季節裡, 飲食應以清熱祛濕、健脾和中為主。 所以也有“長夏防濕要淡補”的說法。

在日常生活中, 除食用冬瓜、綠豆芽、小白菜、苦瓜之類的清熱食物外, 還要吃些薏苡仁、芡實、赤小豆。 經過炎夏的消耗, 入秋後, 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 腸道抗病能力也減弱, 稍有不慎, 就可能發生腹瀉。 丁醫生推薦“早飯有一碗粥、晚飯備一碗湯”。 同時, 大魚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儘量少吃。 在吃海鮮和燒烤時,

一定要注意新鮮度。

起居 謹防著涼

雖然眼下絲毫未見秋色, 但稍有大意, 就容易誘發感冒。 尤其是鄰近秋分的時候, 溫差大, 中午熱早晚涼, 暑濕隱藏在身體裡。 早上著涼之後就產生伏暑, 伏暑的症狀表現為發熱、腹瀉。 越是鄰近秋分溫差大的時候, 越要小心預防著涼。

秋令氣溫多變, 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 十裡不同天”的情況。 因而, 提早備幾件秋裝, 如夾衣、春秋衫、絨衣、薄毛衣等, 做到酌情增減。

以往, 不少人剛過立秋, 就開始鼻塞、流涕、鼻癢、打噴嚏。 專家提醒, 這些疾病並不一定全是感冒。 過敏性鼻炎也是立秋後的高發疾病。 無論如何, 要根據氣候變化, 適當增減衣服, 以免身體受涼。 另外, 在戶外運動後,

要及時擦乾汗水, 穿衣保暖。

預防“秋老虎”傷人

1.陽光依舊肆虐, 要注意少曬太陽, 儘量在陰涼處作業。

2.要多飲水, 每天至少飲1000毫升以上;常喝稀飯、淡茶、菜湯、豆漿、果汁等。

3.每天吃1-2個梨(雪梨或沙梨)、西瓜、香蕉等涼性水果。

4.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 如蘿蔔、茅根、馬蹄、番茄、豆腐、菱角、蓮藕、蜂蜜及新鮮水果和蔬菜、瘦肉、木耳、老鴨肉、鱉肉、青魚、鯧魚、黃花魚、鰻魚、銀耳、百合、紫菜、蓮子、芡實、核桃、烏梅、芝麻等。

5.在裝有空調的室內工作和生活時, 空調溫度保持在23℃-27℃, 同時要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6.要勞逸結合, 保持充足的睡眠。 最好早起早睡。

7.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 少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