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芻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1.《本經》。
2.《別錄》:石龍芻, 九節多珠者良, 生梁州山谷濕地。 五月、七月采莖暴幹。
3.《綱目》:《本經》明言龍芻一名龍鬚, 而陶弘景言龍芻似龍鬚, 但多節, 似以為二物者非矣。
【拼音名】Shí Lónɡ Chú
【英文名】pith of Common Rush
【別名】龍鬚、草續斷、龍珠、龍鬢、龍木、草毒、龍華、懸菟、龍鬚草、縉雲草、龍修、懸莞、方賓、席草、草龍zou、鬍鬚草、野席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燈心草科植物野燈心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Juncus setchuensis Buchen.[J.setchuensisBuchen.var.effusoides Buchen.]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去根, 雜質, 洗淨, 切段,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石龍芻, 多年生草本, 高30-50cm。 根莖多短縮, 鬚根較堅硬。 莖細弱, 直徑0.8-1.5mm, 灰綠色, 有縱條紋。 葉多基生;葉鞘紅褐色至棕褐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溝、道旁的淺水處。
資源分佈:分佈于長江中、下游及陝西、、四川、雲南等地。
【栽培】生物學特性 適應性較強, 可利用溪溝邊、塘邊水淺處和低窪地的潮濕處栽培。 栽培技術 用分株繁殖法。 四川地區在12月或1月栽種。 耕翻土地, 施土雜肥。 先將老蔸挖起, 分成小蔸, 按行、株距各約30cm栽種。
【性狀】性狀鑒別 莖細長圓柱形, 長30-50cm, 直徑1-1.6mm, 上部漸細尖, 基部稍粗, 表面淡黃綠色, 光滑, 具細縱直紋理。 質堅韌, 斷面黃白色, 中央有髓, 白色而疏鬆。 莖上部無葉, 側生淡紫色花序或果穗, 基部葉鞘紅褐色至棕褐色。 氣微, 味淡。 以身幹、細勻、色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 外被角質層, 下皮纖維位於棱角處, 非木化或微木化。 維管束有限外韌型, 有維管束鞘纖維;木質部呈V字形。 髓部大, 薄壁細胞5-7分枝, 相邊成網狀, 細胞間隙大。
【性味】苦;涼
【歸經】心;小腸經
【功能主治】利水通淋;泄熱;安神;涼血止血。 主熱淋;腎炎水腫;心熱煩躁;心悸失眠;口舌生瘡;咽痛;齒痛;目赤腫痛;衄血;咯血;尿血
【用法用量】內服:9-15g;煎服;或燒存性研末。
【注意】《飲片新參》:溲多者勿用。
【各家論述】
1.《本經》:主心腹邪氣, 小便不利, 淋閉, 風濕。
2.《別錄》:補內虛不足, 痞滿, 身無潤澤, 出汗, 除莖中熱痛。 又主療蛔蟲及不消食。
3.汪連仕《采藥書》:散風火, 大理濕熱。
4.《浙江民間草藥》:利水通淋, 清熱安神。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