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野枇杷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江西草藥》

【拼音名】Yě Pí Pá

【別名】山枇杷

【來源】為樟科植物絨毛楨楠的葉或根。 夏、秋季採收。

【原形態】

絨毛楨楠, 又名:猴高鐵、香膠木。

常綠喬木, 高可達18米, 直徑40釐米;枝、芽、葉下麵和花序都密生銹色絨毛。 葉互生, 革質, 矩圓形、卵狀矩圓形或倒卵形, 長7.5~13釐米, 寬2.2~4.5釐米, 基部楔形, 具羽狀脈;葉柄長1~1.2釐米。 圓錐花序生於小枝頂端, 近於無總花梗;花黃綠色;花被片6, 宿存, 反曲, 有鏽色絨毛, 內輪花被片卵形, 外輪花被片小而狹;能育雄蕊9, 第3輪雄蕊花絲基部有絨毛, 腺體心形, 著生在花絲基部以上;子房淡紅色。 果實球形, 直徑約4毫米,

紫紅色。

【生境分佈】分佈廣東、廣西、江西、福建等地。

【性味】苦, 涼。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 消腫止痛。

【附方】

①治支氣管炎:野枇杷葉(去毛)、桑葉、野菊花葉各三錢。 水煎服, 每日一劑。

②治燙傷:野枇杷根或葉適量, 研末, 麻油調搽或水煎外洗。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