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玉米須有什麼功效與作用

玉米須

(《四川中藥志》)

【異名】玉麥須(《滇南本草》), 玉蜀黍蕊(《現代實用中藥》), 棒子毛(《河北藥材》)。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 植物形態詳"玉蜀黍"條。

【化學成分】含脂肪油2.5%、揮發油0.12%、樹膠樣物質3.8%、樹脂2.7%、苦味糖甙1.15%、皂甙3.18%、生物鹼O.05%。 還含隱黃素、抗壞血酸、泛酸、肌醇、維生素K、穀甾醇、豆甾醇、蘋果酸、檸檬酸、酒石酸、草酸等。

【藥理作用】

①利尿作用

玉米須對人或家兔均有利尿作用, 可增加氯化物排出量, 但作用較弱。 其水浸膏甲醇不溶部分經過透析者(甲)利尿作用最強, 無論口服、皮下或靜脈注射均有顯著效果。 利尿作用主要是腎外性的,

對腎臟的作用很弱。

②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犬靜脈注射煎劑有顯著降壓作用, 但對慢性頸動脈皮橋狗, 每日服藥, 連續3周, 並無降壓作用。 甲在低濃度時對末梢血管有擴張作用。

③降低血糖作用

玉米須的發酵製劑對家兔有非常顯著的降低血糖作用。

④利膽、止血作用

玉米須製劑能促進膽汁排泄, 降低其粘度, 減少其膽色素含量, 因而可作為利膽藥用於無併發症的慢性膽囊炎、膽汁排出障礙的膽管炎患者。 它還能加速血液凝固過程, 增加血中凝血酶元含量, 提高血小板數, 故可作為止血藥兼利尿藥應用於膀胱及尿路結石。

【性味】甘, 平。

①《滇南本草》:"性微溫, 味甘。 "

②《現代實用中藥》:"甘, 平。 "

③《四川中藥志》:"性平, 味甘淡, 無毒。 "

【功用主治】利尿,

泄熱, 平肝, 利膽。 治腎炎水腫, 腳氣, 黃疸肝炎, 高血壓, 膽囊炎, 膽結石, 糖尿病, 吐血衄血, 鼻淵, 乳癰。

①《滇南本草》:"寬腸下氣。 治婦人乳結, 乳汁不通, 紅腫疼痛, 怕冷發熱, 頭痛體困。 "

②《嶺南采藥錄》:"和豬肉煎湯治糖尿病。 又治小便淋瀝砂石, 苦痛不可忍, 煎湯頻服。 "

③《現代實用中藥》:"為利尿藥, 對腎臟病、浮腫性疾患、糖尿病等有效。 又為膽囊炎、膽石、肝炎性黃疸等的有效藥。 "

④《民間常用草藥彙編》:"能降低血壓, 利尿消腫。 治鼻血、紅崩。 "

⑤《河北藥材》:"治水腫性腳氣。 "

⑥《浙江民間草藥》:"開胃, 平肝, 祛風。 "

⑦《四川中藥志》:"清血熱, 利小便。 治黃疸, 風熱, 出疹, 吐血及紅崩。 "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 1~2兩;或燒存性研末。 外用:燒煙吸入。

【選方】

①治水腫:玉蜀黍須二兩。 煎水服, 忌食鹽。 (《貴陽市秘方驗方》)

②治腎臟炎, 初期腎結石:玉蜀黍須, 分量不拘, 煎濃湯, 頻服。 (《貴陽市秘方驗方》)

③治肝炎黃疸:玉米須、金錢草、滿天星、郁金、茵陳, 煎服。

④治勞傷吐血:玉米須。 小薊, 燉五花肉服。

⑤治吐血及紅崩:玉米須, 熬水燉肉服。

⑥治風疹塊(俗稱風丹)和熱毒:玉米須燒灰, 兌醪糟服。 (③方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⑦治糖尿病:玉蜀黍須一兩。 煎服。 (《浙江民間草藥》)

⑧治原發性高血壓病:玉米須、西瓜皮、香蕉。 煎服。 (《四川中藥志》)

⑨治腦漏:玉蜀黍須曬乾, 裝旱煙筒上吸之。 (《浙江民間草藥》)

【臨床應用】

①治療慢性腎炎

取乾燥玉米須50克, 加溫水600毫升, 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 約得300~400毫升藥液, 過濾後內服, 每日1次或分次服完。 治療慢性血管球性腎炎9例, 經10個多月觀察, 其中3例獲得痊癒, 2例進步, 其餘4例療效不明顯。

玉米須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利尿, 腎功能改善, 浮腫消退或減輕, 尿蛋白消失或減低等方面。 部分病例連續服用6個月未見毒性副作用。

②治療腎病綜合征

每次用幹玉米須60克, 洗淨煎服。 每日早晚兩次。 同時服氯化鉀1克, 每日3次。 臨床治療12例, 其中10例伴有嚴重的周身性水腫, 或有胸水及腹水, 2例水腫較輕;治療3個月後, 9例水腫完全消退, 2例大部消退。 最快1例於服藥後15天水腫全消。 一般於服藥3天即開始有利尿現象, 同時尿蛋白、非蛋白氮, 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少數病例血漿蛋白有所升高, 部分病例的酚紅試驗及血壓轉為正常。

③治療急性溶血性貧血併發血紅蛋白尿

曾治療2例食用野生植物"招鳥棒"中毒引起的本病,

即以玉米須1~2兩煎劑內服, 2例分別於服用4小時及6小時後, 尿量增加, 肉眼已看不到醬油樣的血尿;以後黃疸減退或消失。 治療過程中均曾同時靜脈滴注5%葡萄糖鹽水、維生素丙及輸血。 據觀察, 玉米須不但能利尿, 可能具有抗溶血、抗過敏及解毒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