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

養生門道多 冬季進補三項注意

中醫有句話叫“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食飲暴攝, 則脾胃受傷, 這是“三因致病學說”之一大病因。 脾胃為後天之本, 氣血化生之源。 脾主運化水穀、運利水濕,

化生精微, 胃主腐熟水穀, 脾胃受傷, 不能腐熟水穀不能化生精微, 則氣血生化乏源, 導致氣血虧虛。 食物不消化則成食積, 水飲不化則留而為飲, 痰濕內生, 則可變生百病。

此外, 大病初愈的人一定要注意飲食節制, 這也是養生祛病之道。

過則傷其正

金代醫家張從正提出:“五味貴和, 不可偏勝。 ”李東垣《脾胃論》中提到:“至於五味, 口嗜而欲食之, 必自裁制, 勿使過焉, 過則傷其正也。 ”在《素問》中有很多這方面的論述。 “膏粱之變, 足生大疔”是說過食高脂食物, 易生疾病。 還有“味過於酸, 肝氣以津, 脾氣乃絕。 味過於咸, 大骨氣勞, 短肌, 心氣抑。 味過於甘, 心氣喘滿, 色黑, 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 脾氣不濡, 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 筋脈沮弛,

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 骨正筋柔, 氣血以流, 腠理以密, 如是則骨氣以精, 謹道如法, 長有天命。 ”這些是按五行分類, 分別論述了飲食滋味偏嗜的具體危害。

現在方便食品氾濫, 已經成了公認的“垃圾食品”。 這些食品多數為高鹽或辛辣刺激食品。 辛味五臟歸於肺, “肺主皮毛”, “肺朝百脈”, 所以過食則變病百生。 大家都知道, 高鹽飲食易患心腦血管病。 所以很多心腎類疾病都要求少鹽或無鹽飲食。

貪涼飲冷易成“陰暑”

飲食的寒溫適宜包括兩方面。 一方面指食物要溫度適宜。 進食過燙、過涼的食物都對人的健康有不良影響。 常吃過熱食物食道及咽喉癌的發病率增高。 “寒飲食入胃”可令人咳。 貪涼飲冷易成“陰暑”, “陰暑”即“胃腸型感冒”一類的外感熱病。

年輕女性貪食生冷, 月經期更易患病。

中醫認為食物本身具有寒、熱、溫、涼、平等性質, 對人體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 虛寒體質的人應該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 而熱性體質的人或患有偏熱性疾病的人則正相反。

調節飲食祛疾患

嚴格來說,

調節飲食祛疾患是用食物調節身體狀態來對抗疾病, 即所謂的食療。 正如《素問》中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中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無毒治療, 十去其九。 果肉骨菜, 食養盡之, 無使過之, 傷其正也。 ”

很久以前中醫所說的“毒”是泛指藥物。 認為藥物皆有偏性, 治病就是以偏糾偏。 有人說某食物、某水果吃了對某病有好處。 其實, 並不是每個患者吃了都適合, 甚有出現反效果的。 就是因為同一個疾病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不同的情況, 有時治療方法會完全相反, 中醫叫同病異治。 所以某一食物、水果的營養與益處都是相對的。 我們在前人的經驗與理論基礎上, 有區別地將食物用於調養身體, 調理疾病才會收到效果。 而且不是今天吃適宜、明天吃適宜,

就等於吃它永遠適宜。 因為身體狀態處在不斷變化之中, 也就是上面所說的應該“無使過之”。 其實這些在傳統的中醫理論、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是很簡單的道理。 如“不偏不倚”、“過猶不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飲食的治療作用有時是藥物代替不了的。 數百年前就有這樣一個故事:清代名醫葉天士遇到一位患消渴的病人, 經診認為已是病入膏肓, 不可救藥了。 後來此人遇一山野醫生, 指點其服用一種水果, 堅持一月病即痊癒了。 葉天士知道後還向那個醫生拜師學藝, 此人也成了葉天士十七師之一。

每個人都有惰性, 無病時不知注意, “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 恣於所嗜”, 有病了就追求一勞永逸, 或保健時追求治百病的“靈丹”。

其實環境、人的狀態都有差異, 都在不斷變化, 生克制化, 陰陽消長這是中醫講的規律。 也就是自然有自然的規律, 人只有順應這個規律才能健康, 反之則患病。 這就是為什麼生活在同一個環境, 同吃五穀雜糧, 一些會養生的人能長保康寧, 而有些人卻疾患叢生。 這就是養生與不養生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