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難過一次 做三件高興的事

福建閩江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廖友國

積極心理學的領軍人物、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在《積極情緒的力量》一書中寫到, 想要獲得幸福, 就要努力增加積極情緒, 盡量減少消極情緒。 她通過研究, 精確算出幸福感高的人與普通人的積極與消極情緒量比值, 發現只有當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比例高于3:1這個臨界點時, 人們才能真正幸福, 通往欣欣向榮的方向。 換句話說, 難過一次, 就要去做三件高興的事以保持幸福。 這一思路為我們理解與達成幸福提供了一個有益視角,

即幸福重在積極情緒的累積。

很多人覺得, 只要沒有“不高興”, 人就自然會“高興”, 所以總把注意力放在消除消極情緒上。 但隨著進化心理學的發展, 心理學家越來越意識到, 其實負面情緒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及繁衍都有重要意義。 那些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負面情緒, 能在我們遭遇某種威脅時, 提醒我們采取行動做出改變, 如積極求助他人、轉移注意力、適當放松身心等, 以保護身心安全。

有用的消極情緒為何會成為“問題”?很重要的一點在于我們常常試圖去逃避、壓抑、隱藏、偽裝甚至消滅它。 但實際上, 負面情緒無法消除, 只能進行管理。 對待悲觀、失望、焦慮與郁悶等, 最好的做法是先坦然接納, 再用更多的積極情緒沖淡它。

喜悅、感激、寧靜、興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勵、敬畏與愛都是典型的積極情緒。 在消極情緒定量的情況下, 要達成幸福, 很重要的做法是努力增加積極情緒, 讓它們在數量上超過負面情緒。

很多時候, 獲取積極體驗很簡單, 可能僅僅是走一段城市新建的棧道, 體驗一下家門口新開張的小餐館, 或安排一次老朋友的相聚。 常懷感恩之心, 對生活保持好奇心與新鮮感, 帶有儀式感的生活, 偶爾放空自我, 留心捕捉生活中的小確幸等, 也都是創造積極情境、體驗的好習慣。

除了增加積極情緒的頻率, 也要關注它的強度, 努力增加更有意義的積極情緒至關重要。 從一頓美食滿足口腹之欲, 到為理想奮斗矢志不渝, 人們都可從中獲得正能量,

但它們的情緒效用是不一樣的, 前者產生的快感可能轉瞬即逝, 而后者有持續性。 提升積極情緒的強度, 老年人可以爭取老有所為, 走出家長里短, 擺脫退休后的了無生趣, 多參與興趣團體, 多與人交往;年輕人可以培養一些健康的愛好并持之以恒, 不斷樹立小目標并奮力實現它。 總之, 努力地追尋自我接納、理解生活意義以及實現個人成長, 從中獲得快樂與意義, 最后就能達成幸福。

增加積極體驗, 也可以通過適當記錄來達到。 可以用傳統的日記本, 或借助微博、朋友圈等新媒體, 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隨時銘刻那些給自己帶來積極情緒的人、事、物。 一方面, 有助于我們更好理解哪些生活內容讓我們感到更舒服,

以后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多做這類事;另一方面, 有了這些資源儲備, 當遭遇負面經歷時, 可以隨時調取這些美好回憶與積極情緒, 增強克服困境的希望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