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怎么針灸治療痢疾
痢疾多發于夏秋之間, 其它季節也是可散在發病, 主要是由于感受瘧邪及癉毒疫癘之氣所致, 有一日一發稱日瘧, 二日一發為間日瘧, 三日一發為三日瘧之不同, 如久瘧不愈, 在脅下形成積塊, 稱為瘧母。
【病因病機】
(一)感受瘧邪及風寒、暑濕之氣, 邪毒侵入人體, 伏于半表半里, 出入營衛之間, 邪入則與陰爭而寒;出則與陽爭則熱, 邪正交爭而發瘧疾 ;如邪正相離, 邪氣伏藏, 不與營衛相搏, 則寒熱休止。
(二)飲食不節, 脾胃受損, 氣血生化不足, 致氣血虛弱, 正氣不足, 或勞倦太過, 體質虛弱, 瘧邪乘虛而入。 張景岳說:’瘧疾本由外感,
【辨證治療】
主證:寒熱往來, 先寒后熱, 汗出而息, 發作有時。 發病之初, 呵欠乏力, 毛孔粟起, 旋即寒戰鼓頷, 寒去則內外皆熱、體若燔炭, 頭痛如裂, 面赤唇紅, 煩渴引飲, 口苦而干, 胸脅痞滿, 終則遍身汗出, 熱退身涼。 舌苔白膩或黃膩。 脈弦緊或弦數。 如瘧久不愈, 則脅下結塊而成瘧母。
治法:取督脈、少陽經穴為主。 毫針刺用瀉法, 以通調督脈, 和解少陽。 在發作前二小時針之為宜。 發作時寒多熱少的, 針灸并用;熱重寒輕的只針不灸。
處方:大椎、陶道、后溪、間使、液門、足臨泣。
隨證配穴:熱重加曲池, 毫針瀉法。 瘧母加章門, 灸痞根。 高熱神昏譫語者, 點刺十二井穴出血。
方義:大椎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會,
【其它療法】
1、耳針
取穴:腎上腺、皮質下、內分泌、肝、脾。
方法:在發作前1-2h針刺, 強刺激, 留針1h, 連續針3天。
2、穴位敷藥
(1)取大椎穴, 要發作前2h, 用胡椒或朝天椒1-2個搗爛, 外敷3-4h。
(2)取內關穴, 用煙絲兩份, 生姜1份, 共搗爛, 取如硬幣大小一塊敷穴位上。
(3)取內關, 用鮮毛莨或野薄荷或獨頭蒜適量,
【附注】
針灸治療瘧疾, 以間日瘧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