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也會得神經症 更年期女性易高發
一位23歲的年輕女性兩年前在一次打遊戲時, 突發心跳加速, 從此反復發作心慌、胸痛、甚至無法進行體力活動, 爬三層樓就氣喘吁吁, 嚴重時會有瀕死感。 可去各大醫院做了很多檢查均正常, 但還是擔心自己“心肌缺血”, 在做心理評估時發現這位患者有中度焦慮。
另一位59歲的女士, 則是因為胸悶到醫院急診, 心電圖提示“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脈造影示冠脈嚴重三支病變, 於血管右冠狀動脈植入支架2枚, 術中順利。 但出院後整天擔心心臟病再發, 甚至不敢睡覺。 5個月內住院3次, 1年中看門診31次,
這兩位病人其實是我們心內科醫生常遇到的兩種特殊類型的病人, 一種病人以“心臟不適”為表現, 但實際並沒有器質心血管疾病;另一種病人確實有器質性心臟疾病, 但卻無法從生物學角度去解釋相應臨床表現。 這兩種病人得的是假心臟病, 醫學上稱為心臟神經症。
心臟神經症是指以心臟神經系統症狀為表現, 如心悸、胸悶、氣促、乏力、緊張等的臨床綜合征, 並無器質性心臟神經病變基礎;或即使有器質性心臟疾病,
心臟神經症好發於青壯年, 女性約為男性的2倍, 尤其多見於更年期女性。 而且往往呈家族傾向, 可能由於在相同的環境作用下, 同一家族父母、兄弟、姊妹均有不同程度的迴圈神經衰弱症狀。 性格內向、感情脆弱敏感、喜靜少動者易發。 罹患心臟病或家屬親人有心臟病猝死等事件發生後, 由於缺乏對心臟病的正確認識, 也易發。
心臟神經症發病機制雖不清楚, 但目前學術觀點大多認為, 各種因素導致情緒激動、緊張、焦慮等刺激大腦皮層,
心臟神經症雖不影響人的壽命, 但症狀較多, 反復易變, 若不及時治療, 可遷延數十年而不愈, 降低患者生活品質, 所以應早期就診, 積極面對。
如果屬於那位元23歲年輕女士的情況, 經心內科醫生排除了器質性心血管疾病後, 建議去看精神醫學專業醫生, 接受專業的評估和治療。 目前認知行為治療, 已被大量研究證實為不亞於藥物的非常有效的治療手段, 由於它鼓勵來訪者主動參與整個過程, 時間長了很多人會成為自己的治療師。
此外, 也有很多簡便易行的自助治療方法。
家庭成員的理解和支持, 對於疾病治療也有積極影響。 如果屬於那位元59歲女士的情況, 確診有器質性心臟病, 對於不可逆轉的事實(如患了心臟疾病)要學會接納它, 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甚至誤認為自己得了很嚴重的病等。 當然, 有胸痛等心臟症狀出現時,